于阗采花

李白 〔唐代〕 李白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于阗采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此诗引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的故事为喻,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不遇明君、未受重用的愤懑,讽刺了社会贤佞不分的丑恶现象。全诗十句六十二字,前六句用铺垫的手法写王昭君的美貌,后四句议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于阗(1)采花人(2),自言花相似。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明妃(3)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乃知汉地多名姝(4),胡中无花可方比。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能令丑者妍(5)无盐(6)(7)在深宫里。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8)蛾眉(9)胡沙埋皓齿(10)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注释

(1)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2)采花人:此谓为国君选美之人。

(3)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4)名姝:即美女。

(5)丹青能令丑者妍: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妍(yán),美丽。

(6)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

(7)翻:反而。

(8)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

(9)蛾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此处借代美人。

(10)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皓齿,借代美人。

创作背景

《于阗采花》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谗见疏,被“赐金还山”,离开长安以后。因心情苦闷,故有此牢骚不平之作。

拼音版

tiáncǎihuā

tiáncǎihuārényánhuāxiāng

míngfēizhāo西zhōngměiduōxiū

nǎizhīhànduōmíngshūzhōnghuāfāng

dānqīngnénglìngchǒuzhěyányánfānzàishēngōng

éméishāmáihàochǐ齿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