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即事

叶采 〔宋代〕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暮春即事》是南宋诗人叶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古代知识分子春日潜心求学的情景。全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瓦雀慢行”“杨花飘落”,正是这些轻盈的小动静惊扰了临窗苦读的诗人,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不觉发出春光易逝的感叹。这首诗风格平易,笔调轻松,刻画生动,给人一种舒心之感。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双双瓦雀(1)行书案(2),点点杨花(3)(4)砚池(5)

两只麻雀在书案之上悠闲漫步,点点杨花飘人屋中落进了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6),不知春(7)几多时(8)

我静心坐在窗前认真研读《周易》,不知道春天已过去了多少时间。

注释

(1)瓦雀:在屋瓦上活动的鸟雀。

(2)行书案:这里指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书案,书桌。

(3)杨花:指柳絮。

(4)入:飘进。

(5)砚池:砚台保养贮水的地方。

(6)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7)去:离去。

(8)几多时:多少时间。

创作背景

此诗作者在《千家诗》流行版本中误为叶李。“即事”指诗人看到眼前的景物,为这个画面写了一首诗,也有即兴的意思。因此,《暮春即事》这首诗是因兴致忽然到来,而写的一首轻松的作品。它可能是诗人在读书时信笔写成的。

文学赏析

《暮春即事》此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把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埋头书案,苦心研读面不觉时日流逝的情景活托了出来,笔调轻松,给人一种悠闲恬淡的情趣。

从一、二句的描绘之中,看得出这是春末一个晴朗的天气,麻雀叽叽喳喳,飞来逐去,自得其乐,它们的影子投射在诗人的书桌之上。点点柳絮杨花,飘飘洒洒,落入砚池之中。这两句既交待了诗人读书的时令环境,又暗透出读书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从杨花飞逝,柳絮轻飘,雀影移动,砚中积物,诗人恍然觉悟,春光似已逝去好多。但言外之意,正因为自己从《周易》中得到无限的乐趣,书中三昧使自己如痴如迷,才不知道日影横斜,春光已去。此诗虽未正面写诗人自己如何专注入迷,如何身心交融于内容淳厚的儒家典籍之中,但却用时光的流逝,觉而不察来巧妙地突现这一切。

《易传》在讲到辞和象的关系时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此诗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特点颇符合上述话语。一、二句“瓦雀”穿行,“杨花”轻飏,何其小而琐细,但这些却是外界自然风光撩拨读书人心绪的“使者”,倘是一般人,怕早已坐立不稳,跑出去领略自然风光了。然而诗人不但不为所动,甚至全然不察。产生如此大的“制动力”的是书,是内容深奥无边的《周易》。这就是大。叶采是理学门人,他的读《周易》,应当不带功利主义色彩(如应试取官、邀人激赏等),那么,《周易》之博深迷人,便尽在不言之中了。假如摒去理学家的迂腐和不近人情处,此首诗可以说是颇得读书之趣的。

作者简介

叶采

叶采

南宋时期官员

叶采(生卒年不详),字仲圭,号平岩,邵武(今属福建,一说福建昭武)人。宋理宗淳祐元年(1141)进士,官至枢密院检讨、翰林学士兼侍讲,是理学家朱熹的再传弟子。他的即事诗平实又不失情趣,通俗而有韵味。《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叶采的诗

1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