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脩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第二首,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名作之一。
周西伯昌(1),怀此圣德(2)。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脩奉贡献(3),臣节(4)不坠(5)。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见赦原(6),赐之斧钺,得使征伐(7)。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为仲尼所称(8),达及德行,犹奉事殷(9),论叙其美。
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10)。
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11),民受其恩。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小白(12)不敢尔,天威(13)在颜(14)咫尺。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15)。
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卢弓矢千(16),虎贲三百人。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
河阳(17)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1)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2)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映了周文王“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3)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
(4)节:礼仪、规矩、纪律。
(5)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
(6)赦原:赦免原谅其过。
(7)征伐: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
(8)为仲尼所称: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9)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10)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11)夷吾:即管仲(?—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2)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13)天威:古谓天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14)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15)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
(16)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17)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二十四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二首》。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短歌行·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周西伯昌》。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又何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呢!曹操在此诗中对齐桓、晋文之流贬重褒轻,实际暗讽他们未能深体西伯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奉事殷”之真谛,只学得皮毛,而未入堂奥,他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观曹操此《短歌行·周西伯昌》其诗,乃一重大的代汉方略无疑。也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但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