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脩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第二首,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名作之一。
周西伯昌(1),怀此圣德(2)。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脩奉贡献(3),臣节(4)不坠(5)。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见赦原(6),赐之斧钺,得使征伐(7)。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为仲尼所称(8),达及德行,犹奉事殷(9),论叙其美。
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10)。
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11),民受其恩。
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
小白(12)不敢尔,天威(13)在颜(14)咫尺。
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15)。
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卢弓矢千(16),虎贲三百人。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
河阳(17)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1)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2)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映了周文王“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3)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
(4)节:礼仪、规矩、纪律。
(5)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
(6)赦原:赦免原谅其过。
(7)征伐: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
(8)为仲尼所称: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9)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10)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11)夷吾:即管仲(?—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2)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13)天威:古谓天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14)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15)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
(16)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17)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