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却东西门行》是三国时期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分为四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接下来四句为第二层,写转蓬辞根寄寓自己和征夫的身世飘零之叹息。再接着六句为第三层,写自己有感于大业未竟,任重道远而老之将至。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这首诗开头连用两组比兴,最后又以比兴作结,首尾相互照应,全诗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一到又飞回北方。
田中有转蓬(1),随风远飘扬。
田中有草叫转蓬,随风远飞四处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2)。
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
奈何(3)此征夫,安得(4)驱四方。
远征的将士怎么办,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战马永不卸征鞍,铠甲不离人身旁。
冉冉(5)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岁月流逝人渐老,何时才能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6),猛兽(7)步高冈。
神龙藏身在深渊,猛兽漫步在山冈。
狐死归首丘(8),故乡安可忘。
狐死头还向山丘,人的故乡怎能忘。
(1)转蓬:飞蓬,菊科植物,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2)不相当:不相逢,指飞蓬与本根而言。
(3)奈何:如何,这里有“可叹”、“可怜”的意思。
(4)安得:怎能。
(5)冉冉:渐渐。
(6)深泉:应作“深渊”,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渊”字改为“泉”,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
(7)猛兽:应作“猛虎”,唐人为李渊祖父李虎避讳,常把“虎”字改写作“猛兽”。
(8)狐死归首丘:屈原《哀郢》中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首丘,头向着自己的窟穴。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公元208年(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却东西门行》这首诗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