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潜僧绿筠轩

苏轼 〔宋代〕 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於潜僧绿筠轩》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4)大嚼(5),世间那有扬州鹤(6)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

(1)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2)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3)不可居无竹:一本作“不可使居无竹”。

(4)此君:用东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5)大嚼:语出三国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6)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拼音版

qiánsēng绿yúnxuān

nìngshíròuzhú

ròulìngrénshòuzhúlìngrén

rénshòushàngféishì

pángrénxiàoyángāoháichī

ruòduìjūnréngjiáoshìjiānyǒuyángzhōu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