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

曹操 〔两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关东(1)义士(2),兴兵讨群凶(3)

关东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初期(4)盟津(5)乃心(6)咸阳(7)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军合力不齐(8)踌躇(9)雁行(10)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使人争,(11)(12)自相戕(13)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淮南弟称号(14)刻玺于北方(15)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铠甲生虮虱(16)万姓(17)(18)死亡。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生民(19)(20)一,念之断人肠。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1)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2)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3)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4)初期:本来期望。

(5)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6)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

(7)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8)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

(9)踌躇:犹豫不前。

(10)雁行: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

(11)嗣:后来。

(12)还:同“旋”,不久。

(13)自相戕: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14)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15)刻玺于北方:指初平二年(191)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16)铠甲生虮虱: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金属制成的叫铠,皮革制成的叫甲。虮,虱卵。此句以下描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

(17)万姓:百姓。

(18)以:因此。

(19)生民:百姓。

(20)遗:剩下。

创作背景

公元189年(东汉中平六年),曹操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战败。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蒿里行》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拼音版

hāoxíng

guāndōngyǒushìxīngbīngtǎoqúnxiōng

chūhuìméngjīnnǎixīnzàixiányáng

jūnchóuchúéryànháng

shìshǐ使rénzhēngxuánxiāngqiāng

huáinánchēnghàoběifāng

kǎijiǎshēngshīwànxìngwáng

báiqiānmíng

shēngmínbǎiniànzhīduànréncháng

作者简介

曹操

曹操(魏武帝)

三国时期魏国政权奠基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县人。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