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出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的经济剥削的思想。这是白居易诗中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一首。全诗对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都作了真实而形象的描绘,并把自己放进去和他们作对比。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1)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姑(2)荷箪食(3)童稚携壶浆(4)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随饷田(5)去,丁壮(6)南冈(7)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8)(9)夏日长。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10)(11)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秉遗穗(12),左臂(13)敝筐(14)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15)闻者(16)为悲伤(17)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家田输税(18)尽,拾此充饥肠。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19)何功德?曾不事农桑(20)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吏禄三百石(21)岁晏(22)有余粮。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23)私自愧,尽日(24)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注释

(1)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 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2)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3)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左传·宣公二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5)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前蜀韦庄《纪村事》诗:“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归?”

(6)丁壮:青壮年男子。《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7)南冈:地名。

(8)但:只。

(9)惜:盼望。

(10)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11)旁:同「傍」。

(12)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穗,指收获农作物后遗落在田的谷穗。

(13)悬:挎着。

(14)敝筐:破篮子。

(15)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16)闻者:白居易自指。

(17)为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18)输税: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梁书·张充传》:“半顷之地,足以输税,五亩之宅,树以桑府。”

(19)我:指作者自己。

(20)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21)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史记·平准书》:“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22)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

(23)念此:想到这些。

(24)尽日:整天,终日。

创作背景

《观刈麦》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拼音版

guānmài

tiánjiāshǎoxiányuèyuèrénbèimáng

láinánfēngxiǎomàilǒnghuáng

dānshítóngzhìxiéjiāng

xiāngsuíxiǎngtiándīngzhuàngzàinángāng

zhēngshǔbèizhuóyántiānguāng

jìnzhīdànxiàcháng

yǒupínrénbàozàipáng

yòushǒubǐngsuìzuǒxuánkuāng

tīngxiāngyánwénzhěwèibēishāng

jiātiánshūshuìjìnshíchōngcháng

jīngōngcéngshìnóngsāng

sānbǎishísuìyànyǒuliáng

niànkuìjìnnéngwàng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