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公讲堂

刘禹锡 〔唐代〕 刘禹锡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生公讲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咏唱金陵(今江苏南京)的一处佛教古迹。全诗四句,首句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讲法人数的众多以及态度的虔诚,后三句笔锋一转,描写生公身后的萧条情景。其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结尾“一方明月可中庭”最为人所称道。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生公(1)说法(2)鬼神听,身后(3)空堂夜不(4)

当年生公讲法连鬼神也来听,死后一座空堂夜里都不用关门。

高坐(5)寂寥(6)尘漠漠,一方(7)明月可中庭(8)

讲经的高座冷落得积满灰尘,只见一片月光正映照着庭院中。

注释

(1)生公:晋末宋初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生公曾于苏州虎丘寺立石为徒,讲《涅盘经》,至微妙处,石皆点头。因此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

(2)说法:宣讲宗教教义。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什以说法之暇,乃寻访外道经书。”

(3)身后:死后。《后汉书·孔融传论》:“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也。”

(4)扃:上闩,关门。

(5)高坐:讲席。讲席高于听讲者的座位,故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向高坐者,故是凶物。”

(6)寂寥:冷落萧条。

(7)一方: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唐李端《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8)可中庭:可:正,恰恰;当,对着。中庭:院子。

创作背景

《生公讲堂》此诗可能作于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有人把作年具体到宝历二年(826),当时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此时诗人已经年过半百,经历过两次贬谪,历尽宦海浮沉,写下《金陵五题》组诗,《生公讲堂》就是其中一首。

文学赏析

《生公讲堂》此诗咏唱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刚到苏州时,由于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就对着石头讲了起来,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谚语,就是说的这件事。可以想见,生公在金陵的传法活动也一定是非常热烈的,所以有“生公说法鬼神听”一句。不说人听,而说鬼神听,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讲人数的众多和虔诚,这是深入一层的写法。但后三句却由热变冷,转写生公身后的萧条。萧条的标志是,当年的讲堂现在已经一片冷清,连夜间都不用上锁了。那庄严的高座,已是布满灰尘,无人过问。末句“一方明月可中庭”,说一方皎洁的月色,洒在庭院之中,恰好形成别具一格的优美景象。寻常之景,写来却觉别有韵味。“可”字用得妙,增添了景色的迷人之象。

此诗最为人称道议论的就是在最后一句。此句还引起宋僧人妄改的笑话。洪刍云:山谷至庐山一寺,与群僧围炉,因举《生公讲堂》诗,末云‘一方明月可中庭’。一僧率尔曰:‘何不曰“一方明月满中庭”?’山谷笑去。“(《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二〇引《洪驹父诗话》)黄庭坚之所以笑去,乃在于改”可“为”满“,实在乃点金成铁之举,令知诗者反胃。可见此诗”可“字运用之妙。

此诗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与此相反的是前三后一式,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般的七绝都是在第三句转折,而这首《生公讲堂》与李白《越中览古》的转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属变格。

作者简介

刘禹锡

刘禹锡(诗豪)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有《刘梦得文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