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湖光(1)秋月两(2)相和(3),潭面(4)无风镜未磨(5)。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6)山水翠(7),白银盘(8)里一青螺(9)。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1)湖光:湖面的波光。
(2)两:指湖光和秋月。
(3)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4)潭面:指湖面。
(5)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6)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7)山水翠:一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被贬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