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佚名 〔宋代〕 佚名

建炎庚戌题吴江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是南宋时期无名氏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上片写重游太湖的感触。太湖之景天下胜,而今沦陷,可自己又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下片着重抒情,作者先用鲈鱼、美酒来强调太湖的美和平静的生活,接着写和平生活遭受破坏,激起报国雪耻的爱国热忱。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建炎庚戌题吴江

建炎四年庚戌年题于吴江

平生(1)太湖(2)上,短棹(3)经过(4)。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5)匣中长剑(6),换取扁舟一叶,归去(7)渔蓑(8)(9)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我以前曾多次乘着小船经过太湖,如今我重来此地,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样多呢?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换成一叶扁舟,归隐江上。做官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都被耽误了。

脍新鲈(10),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12)。欲泻三江(13)雪浪(14)净洗胡尘(15)千里,不用挽天河(16)。回首望霄汉(17),双泪堕清波!

切上鲈鱼,斟起美酒,放声悲歌。生长于太平年代,哪里想到现在要遭逢战乱。我想要倾泻三江的水浪,消灭尽金人侵略者,决不要休战求和。但回头来看看朝廷,朝廷无意收复失地,让人伤心垂泪。

注释

(1)平生:从来。

(2)太湖:古名震泽,又名具区,位于江苏、浙江之间。

(3)短棹:此指小船。

(4)经过:曾经经过。

(5)拟把:意为准备把、想把。

(6)长剑:古人佩剑,表示要争取功名。

(7)老:终老。

(8)渔蓑:渔人穿的蓑衣。此指渔钓之事,即隐居江上。

(9)银:银印,

(10)脍新鲈:烧煮新鲜的鲈鱼吃。脍:把鱼肉切细。鲈鱼是吴江、松江、太湖一带的名产。

(11)岂渭:哪料到。

(12)干戈:古代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13)三江:指流人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三条支流。

(14)雪浪:白浪。

(15)净洗胡尘:指消灭一切入侵的敌人。胡尘:指金人侵略者。

(16)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用以洗净甲兵),暗指休战。此句意谓北方失地未收复,决不能休战求和。作者此处反用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

(17)霄汉:本义是指天空,这里暗指朝廷。

创作背景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金兵在杭州大肆掳掠后,于北返途中,遭到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在镇江黄天荡的阻击,大败;岳飞和钱需在建康和镇江之间又大败金兵;吴蚧在青溪岭、彭原店再次挫败金兵。在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南宋朝廷仍重用奸臣秦桧当宰相,大肆迫害抗金爱国人士,推行投降卖国之策。因此,无名氏在吴江长桥上写下这首《水调歌头》。

拼音版

shuǐdiàotóu··píngshēngtàishàng

píngshēngtàishàngduǎnzhàojīngguòjīnchóngdàoshìchóushuǐyúnduōxiázhōngchángjiànhuànpiānzhōuguīlǎosuōyínàifēishìqiūcuōtuó

kuàixīnzhēnměijiǔbēitàipíngshēngzhǎngwèijīnshígānxièsānjiāngxuělàngjìngchénqiānyòngwǎntiānhuíshǒuwàngxiāohànshuānglèiduòqīng

作者简介

佚名

佚名

宋代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