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阕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阕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
凌波(2)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3)。锦瑟华年(4)谁与度?月桥花院(5),琐窗(6)朱户(7),只有春知处。
轻移莲步从横塘前匆匆走过,只能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
飞(8)云冉冉(9)蘅皋(10)暮,彩笔(11)新题断肠句。试问(12)闲情都几许(14)?一川(15)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16)。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伤感的诗句。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1)青玉案:词牌名。双调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因此词首句而又名“横塘路”。
(2)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3)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4)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5)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桥。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6)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
(7)朱户:朱红的大门。
(8)飞:一作“碧”。
(9)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
(10)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11)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12)试问:一说“若问”。
(13)闲愁:一说“闲情”。
(14)都几许:总计为多少。
(15)一川:遍地,一片。
(16)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词为贺铸晚年退隐苏州期间的作品。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载:“(贺铸)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阕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下阕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方回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希仲《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子建《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义山「锦瑟无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阕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阕则承上阕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这里用以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纔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喩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淸·王湘绮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就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方回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衹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