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夏歌

李白 〔唐代〕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子夜吴歌 · 夏歌》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镜湖(1)三百里,菡萏(2)发荷花。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3)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回舟不待月(4),归去越王(5)家。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

(1)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2)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3)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4)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5)越王:指越王勾践。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拼音版

··xià

jìngsānbǎihàndànhuā

yuè西shīcǎirénkànàiruò

huízhōudàiyuèguīyuèwángjiā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