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缚鸡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捉放家鸡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诗人对鸡虫命运的怜惜之意是不堪人世纷争扰攘的心境的折影。诗人由鸡啄虫、人缚鸡这样无关紧要的是非得失问题而陷入沉思之中,而且使全诗的理趣定味更加浓郁。此诗语言浅显易懂,以议论入诗,其意颇远。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1)。
小奴绑缚了鸡子预备上市出售,鸡儿被缚急了正喧叫挣扎不停。
家中厌鸡食虫蚁(2),不知鸡卖还遭烹。
家里人最讨厌鸡儿食虫又啄粟,未想到鸡儿卖出难逃宰烹厄运。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3)奴人解其缚。
昆虫鸡子与人有什么厚薄可言,我责备那小奴快解绳放鸡一命。
鸡虫得失(4)无了时(5),注目寒江倚山阁(6)。
啊,鸡与虫的得失无终无了啊,我倚楼阁注目寒江而思潮难平。
(1)喧争:吵闹争夺。
(2)食虫蚁:指鸡飞走树间啄食虫蚁。
(3)斥:斥责。
(4)得失:指用心于物。
(5)无了时:没有结束的时候。
(6)山阁:建在山中的亭阁。
《缚鸡行》此诗当是大历元年(766)冬西阁所作。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际,至玄肃两代的宫廷政变,下至大小军阀割据、争夺。他逃难栖身四川,数经战乱,历尽沧桑,诗人自不免鄙视这人世间的作为,而以鸡虫为喻,创作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