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目川上,观一浮槎。泛泛然若木偶之乘流,迷不知其所适也。观其根柢盘屈,枝干扶疏。大则有栋梁舟楫之材,小则有轮辕榱桷之用。非夫禀乾坤之秀气,含宇宙之淳精,孰能负凌云概日之姿,抱积雪封霜之骨。向使怀材幽薮,藏颖重岩,绝望于岩廊之荣,遗形于斤斧之患,固可垂荫万亩,悬映九霄,与建木较其短长,将大椿齐其年寿者。而委根险岸,托质畏途,上为疾风冲飙所摧残,下为奔浪迅波所激射。基由壤括,势以地危。岂盛衰之理系乎时,封植之道存乎我。一坠泉谷,万里飘沦。与波浮沈,随时逝止。虽殷仲文叹生意已尽,孔宣父知朽质难雕。然而遇良工,逢仙客,牛矶可托,玉璜之路非遥;匠石先谈,万乘之器何远。故材用与不用,时也。悲夫!然知万物之相应感者,亦奚必同声同气而已哉!感而赋诗,贻诗同疾云尔。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真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
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
摧残空有恨,拥肿遂无庸。
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
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
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
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
《浮槎》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是一首咏浮槎而抒发怀才不遇的诗,全诗是序言内容的高度概括。前六句随序中对应段落对浮槎的命运与时机进行感怀,后六句细致描绘浮槎处境危险、无人相助、不被人赏识的境况。此诗以物喻人,笔力刚健,用词精确,写景浩阔,抒情强烈,使人沉痛无比,感慨无限。
游目川上,观一浮槎。泛泛然若木偶之乘流,迷不知其所适也。观其根柢盘屈,枝干扶疏。大则有栋梁舟楫之材,小则有轮辕榱桷之用。非夫禀乾坤之秀气,含宇宙之淳精,孰能负凌云概日之姿,抱积雪封霜之骨。向使怀材幽薮,藏颖重岩,绝望于岩廊之荣,遗形于斤斧之患,固可垂荫万亩,悬映九霄,与建木较其短长,将大椿齐其年寿者。而委根险岸,托质畏途,上为疾风冲飙所摧残,下为奔浪迅波所激射。基由壤括,势以地危。岂盛衰之理系乎时,封植之道存乎我。一坠泉谷,万里飘沦。与波浮沈,随时逝止。虽殷仲文叹生意已尽,孔宣父知朽质难雕。然而遇良工,逢仙客,牛矶可托,玉璜之路非遥;匠石先谈,万乘之器何远。故材用与不用,时也。悲夫!然知万物之相应感者,亦奚必同声同气而已哉!感而赋诗,贻诗同疾云尔。
昔负千寻(1)质,高临九仞(2)峰。
昔日自恃极高的禀性,高高地面对九仞之峰。
真心(3)凌(4)晚桂,劲节(5)掩(6)寒松。
真心高出深秋的香桂,贞节超过严冬的寒松。
忽值风飙(7)折,坐为波浪冲。
忽然遇到暴风的摧折,又无故受到波浪撞冲。
摧残空有恨,拥肿(8)遂无庸(9)。
频遭毁损后徒有怨恨,隆起不平遂凡劣无庸。
渤海(10)三千里,泥沙几万重。
渤海浩瀚哟三千余里,泥沙淤积哟千重万重。
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11)。
好似那扁舟漂浮不定,又如那桃梗漂流何从?
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
虚无的仙人终难依托,高超的工匠岂易遭逢?
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12)。
空怀作帝王车舆之用,谁能先为之雕刻饰容?
(1)千寻:言极长极高。寻,长度单位,一寻八尺。
(2)九仞:言极高极深。仞,长度单位,或言七尺,或言八尺。
(3)真心:即贞心,意谓有高洁的操守。
(4)凌:升高、逾越。
(5)劲节:竹木坚硬之节。唐柳宗元《植灵寿木》:“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此指坚贞的节操。
(6)掩:覆盖﹑遮蔽。
(7)风飙:飙风。《吴子·论将》:“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飙数至,可焚而灭。”飙,暴风。
(8)拥肿:同“臃肿”。隆起而不平直。《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9)无庸:无用。《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后作为凡庸无用之称。
(10)渤海:大海。《列子·汤问》:“渤海不知几亿万里。”此句指浮槎飘流之远。
(11)如梗泛何从:好像木梗似的随波逐流,不知漂泊到何处。梗,指用桃树梗雕刻成的木偶。
(12)先容:事先介绍推举。
《浮槎》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在齐鲁闲居期间,当时诗人一方面悠游山水,另一方面又时时受到怀才不遇的悲愤的侵袭,于是写下了这首富有代表性的咏物诗。诗题下附了一篇长序说明诗人作诗的动机:他是有一天在江岸上看见江中一根漂浮的大木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深有感触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