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早春

孟郊 〔唐代〕 孟郊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

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长安早春》是唐代诗人孟郊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写贵族美人探春,反映了贵族人家与田野百姓在审美上的不同,也隐约揭示出了阶级对立,对官宦人家寄寓嘲讽。此诗语言平易朴素,意境含蓄清新,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旭日朱楼(1)光,东风不惊尘(2)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豪门权贵之家的华美楼房上,闪闪发光;东风袅袅,轻缓柔和,连尘土也未被惊起。

公子醉未起,美人(3)探春(4)

权贵之家公子喝醉后还未起床,姬妾们便争先恐后地出门探望春光去了。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

权贵之家的姬妾们争相探望春光,并不是为了关心桑麦长得怎么样。

日日出西园(5),只望花柳色。

这些贵族妇女每天都去西园探春,却只是为了赏玩花柳之色。

乃知田家(6)春,不入五侯(7)宅。

这些达官贵人根本就不知道,农家的春光是不入豪门宅院的。

注释

(1)朱楼:指豪门权贵之家华美的楼房。

(2)惊尘:使尘土飞扬。

(3)美人:指权贵之家的姬妾。

(4)探春:探望春光。

(5)西园:泛指豪贵之家的园林。

(6)田家:劳动农民之家。

(7)五侯:本指西汉外威王商家五人同日封侯,这里泛指当时的达官豪门。

创作背景

《长安早春》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据《开天遗事》 云:“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 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为探春之宴。”诗人看到在晴和的早春天气,城中美人都出郭作探春之游。可是,这些从五侯第宅中出来的公子美人,他们所探的春,只是花容柳色,而农民在这早春季候所关心的却是桑麦的收成。因此,诗人发出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文学赏析

《长安早春》这是一首讽刺诗,诗意含蓄深沉,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对立。

“旭日朱楼光,东风不惊尘。”此两句描写了旭日初升和东风轻拂时豪贵之家的豪华景色,暗示了豪贵之家的奢靡。“东风”一词,表明时令正是春天。

“公子醉未起,美人争探春。”前句暗示了昨夜又是一场豪华的宴会,公子喝得烂醉如泥而未能早起。体现了权贵之家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后句的姬妾成群则体现了权贵之家的荒淫奢靡。“探春”二字同时点明了题旨。

“探春不为桑,探春不为麦。”这两句以重复的手法反映了贵族妇女不知蚕桑稼穑,只知享乐的腐朽寄生生活。

“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花柳”二字语带双关,既指赏花玩柳,更指那种淫乱无度的生活,诗人之用意不言而喻。

“乃知田家春,不人五侯宅。”农民在早春时节,所关心的是桑树是否吐芽,麦苗是否茁壮成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这些“公子”、“美人”截然不同。权贵之家不懂得田家的风光。

全诗讽刺辛辣,充满了批判色彩。诗人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群不知蚕桑稼穑的探春贵族妇女,反映了贵族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腐朽寄生生活。

作者简介

孟郊

孟郊(诗囚)

唐代著名诗人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