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唐代〕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作于作者晚年在蜀州(今四川崇州)任刺史时。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杜甫的思念之情。首四句寄慰杜甫,“思故乡”既是言杜,亦是自谓,二人故乡同为当时正在战乱的中原,这一“思”便将二人情感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次四句写自身,既“无所预”又“复千虑”,表白忧国情怀,“空相忆”“知何处”,则添一层无奈与落寞之感;末四句进而将自己庸碌自适与友人飘泊四方比照,逗出“愧”意,回应篇首,写足题意。全诗以浑朴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调,传达了跌宕起伏的感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人日(1)题诗寄草堂(2),遥怜故人(3)思故乡。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柳条弄色(4)不忍见,梅花满枝(5)断肠(6)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身在远藩(7)无所(8),心怀百忧复千虑(9)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今年人日(10)空相忆,明年人日(10)知何处。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一卧东山三十(11)春,岂知书剑(12)风尘(13)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龙钟还(14)二千石(15),愧尔东西南北人(16)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注释

(1)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2)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此处指杜甫的成都草堂。

(3)故人:老朋友,指杜甫。

(4)弄色:显现美色。

(5)空:一作“堪”。

(6)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7)远藩:一作“南蕃”。指南方的遥远地区。

(8)预:参与。此处是参预朝政之意。

(9)百忧复千虑:极言忧虑之多。

(10)人日:一作“此日”。

(11)东山三十:东山:东晋谢安曾高卧东山(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不愿出来做官,这里诗人以谢安自比。三十春:高适二十岁时到长安谋出路,四十九岁中第授官,恰好三十年。

(12)书剑:古代士人随身携带之物,喻文武。

(13)风尘:宦途,官场。

(14)忝: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15)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16)东西南北人:孔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创作背景

《人日寄杜二拾遗》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高适和杜甫早在唐玄宗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预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他们自然高兴,除见面叙旧外,更常寄诗慰问。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下这诗,寄到成都草堂。

拼音版

rénèrshí

rénshīcǎotángyáoliánrénxiāng

liǔtiáonòngrěnjiànméihuāmǎnzhīkōngduàncháng

shēnzàiyuǎnfānsuǒxīnhuái怀bǎiyōuqiān

jīnniánrénkōngxiāngmíngniánrénzhīchù

dōngshānsānshíchūnzhīshūjiànlǎofēngchén

lóngzhōngháitiǎnèrqiāndànkuìěrdōng西nánběirén

作者简介

高适

高适

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