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行穿城中罢市看,但惊可怪谁复珍。
荒烟野草埋没久,洗以石窦清泠泉。
朱栏绿竹相掩映,选致佳处当南轩。
南轩旁列千万峰,曾未有此奇嶙峋。
乃知异物世所少,万金争买传几人。
山河百战变陵谷,何为落彼荒溪濆。
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
皆云女娲初锻链,融结一气凝精纯。
仰视苍苍补其缺,染此绀碧莹且温。
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
苟非神圣亲手迹,不尔孔窍谁雕剜。
又云汉使把汉节,西北万里穷昆仑。
行经于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
嗟予有口莫能辩,叹息但以两手扪。
卢仝韩愈不在世,弹压百怪无雄文。
争奇斗异各取胜,遂至荒诞无根原。
天高地厚靡不有,丑好万状奚足论。
惟当扫雪席其侧,日与嘉客陈清樽。
《菱溪大石》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四十岁时贬守滁州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意在表现自己对菱溪大石的爱惜之情以及自己在不被赏识时仍愿坚守内心的情感。该诗是欧阳修《菱溪石记》的补充诗作。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1)。
新产生的霜在夜里散去,溪水非常浅,有一块石头从寒溪露出头来。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青苔长满它的身上,泥土将其腐蚀,禽鸟也啄它,大石头就在溪水中年复一年地露出和沉没。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寒溪边上的老人看见我,问我为何这般看着这石头。
爱之远徙(2)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我因爱它向幽深的山谷中迁徙,拖着三头小牛,载着一辆车。
行穿城中罢市看,但惊可怪谁复珍。
我在城中穿行,驻足远看,惊怪谁又会再珍惜它。
荒烟野草埋没久,洗以石窦清泠泉。
荒烟野草已经将石头掩埋很久,现在清凉的泉水将其洗涤。
朱栏绿竹相掩映,选致佳处当南轩。
朱红的栏杆和翠绿的竹林在石边交相掩映,我挑选景色优美的地方当做南边的书斋。
南轩旁列千万峰,曾未有此奇嶙峋(3)。
屋旁有千万座山峰,却没有一座如此陡峭嶙峋。
乃知异物世所少,万金争买传几人。
我知道奇异的东西存世极少,人们争相花重金购买并将其留传。
山河百战变陵谷,何为落彼荒溪濆(4)。
山河历经沧海桑田已变成山陵,为什么大石头会落在那荒凉的寒溪旁呢?
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
记录此地的文字已经不可考究,所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皆云女娲初锻链,融结一气凝精纯。
很多人都说这块石头是女娲补天时候锻炼的,融合仙气凝结成精纯之石。
仰视苍苍(5)补其缺,染此绀(6)碧莹(7)且温。
女娲仰视苍天将缺口补好,将这块石头变得光亮温暖。
或疑古者燧人氏(8),钻以出火为炮燔。
又有人怀疑这是古代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的那块石头。
苟非神圣(9)亲手迹,不尔(10)孔窍谁雕剜。
如果它不是圣人用过的,那些孔窍又是谁雕刻的?
又云汉使(11)把汉节(12),西北万里穷昆仑。
还有人说这不是石头,
行经于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
而是汉朝的使节出使西域时得到的于阗宝玉,不慎掉进河里,随着河水流到了中国内地。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
沙石将其打磨,溪水将其侵蚀,石头上的孔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大自然将其雕琢地没有一丝瑕疵。
嗟予有口莫能辩,叹息但以两手扪。
我无法判断哪种说法正确,只好叹息,将两手扪石。
卢仝(13)韩愈不在世,弹压百怪无雄文。
只叹卢仝和韩愈都早已不在人世,没有《月蚀诗》和《祭鳄鱼文》。
争奇斗异各取胜,遂至荒诞无根原。
这样的作品来镇压百怪,遂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天高地厚靡不有(14),丑好万状奚足论(15)。
天高地厚,大千世界无所不有,美丑万状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惟当扫雪席其侧(16),日与嘉客陈清樽(17)。
我只得把雪扫开,在菱溪石的旁边铺上席子坐下,与朋友们共赏它的高风峻骨,以寄我平生的磊落胸怀。
(1)垠:边,岸。
(2)徙:迁徙。
(3)嶙峋:山石重叠不平的样子。
(4)濆:水边。
(5)苍苍:指天。
(6)绀:微带红的黑色。
(7)莹:光洁透明。
(8)燧人氏:古帝名。传说他发明钻木取火,使民熟食。
(9)神圣:指燧人氏。
(10)不尔:不然。
(11)汉使:指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
(12)汉节:汉朝使者所持的节杖。
(13)卢仝:(约795-835),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作诗以雄奇险怪著称。
(14)靡不有:无所不有。
(15)奚足论:何足论。奚:为什么,有什么。
(16)席其侧:在它(菱溪石)旁边铺上席子坐下。
(17)樽:酒杯。
《菱溪大石》这首诗创作于1046年(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四十岁,被贬官为滁州太守。他这次贬官滁州,表面上受甥女张氏之狱的牵连,实际上由于自己立朝刚直,正言切谏,不能被宋仁宗所包容;又因推行“庆历新政”,得罪了当朝的保守派。但他相信自己一身清白,无愧于人;虽然遭到贬谪,仍然意气昂扬,心如磐石,不肯动摇。恰好他在滁州城东五里的菱溪发现两块嶙峋巨石,因而写下此诗,来寄托自己的心意。
《菱溪大石》这首七古可分五个层次。前六句写发现大石的经过,以“新霜”、“秋水”、“寒溪”、“苔昏土蚀”等词语衬出此石的寂寞凄凉。第六句一个“疑”字,写人皆不顾;一个“我”字,说明唯有诗人独赏,结上启下。“爱之”以下十句是第二层,写运石南轩,陈列赏玩的情趣。牛车载石穿城,聚观者“但惊可怪谁复珍”,可见世无巨眼,难得知音,笔端有多少感慨;清泉洗石,又见出爱赏情深。于是,置此于朱栏绿竹之间,显露其特有的风骨。一石当轩,千峰失色,从对比中写出此石的高标。以上两层,都是正面着笔,用实写手法,文字在记叙描述中,见出洗炼、纡徐的风致。
下面转为议论,改用虚写手法。“乃知”以下六句是第三层,以山河百战,陵谷变迁,推想大石经历,写出人世沧桑,神驰往古,思接千载。这十八句是虚写。这一层实际上是过渡,“遂令”一句即迅速带起下层,转接灵活。“皆云”以下十四句是第四层,承上把“异说纷纭”具体化。这一层假借各种议论写出此石的不同凡俗、高才、美质。三种议论,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开合多变,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累用神话和史实,使此顽石平添神秘的异彩。“嗟予”以下为最后一层。听了以上种种解说,诗人有口不能辩,但以两手扪石,为之叹息,形象地写出诗人心底的波澜。
诗人赞美菱溪大石,其实是自写胸襟。此大石空怀高才美质,长埋于荒烟野草之中,没有几人能欣赏和珍惜。诗人用清泉来洗涤它,还它本来面目,又引来纷纭议论。但人们却没有几人识其来历,也没有几人能真正地予以鉴赏,体现作者对大石的无限爱惜之情。结尾“扫雪”二字,以冰雪喻石之坚贞。至此,石与诗人融为一体,暗点题旨结穴。
《菱溪大石》这首诗属于咏物诗,但不同于一般描头画角、仅仅追求形似的咏物之作,而是借物抒情,做到了以物寓志、兴寄深远,所以能自成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