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为组诗《秦中吟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广为传诵的一首。此诗通过叙写长安贵族买牡丹花的场面,揭露了当时上层统治者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深刻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矛盾。诗分两部分,前十四句,写京城贵族买花;后六句,写田舍翁感叹买花。全诗行文晓畅,对比鲜明,讽刺辛辣,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
帝城(1)春欲暮,喧喧(2)车马度(3)。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
贵贱无常价(4),酬直(5)看花数。
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
灼灼(6)百朵红,戋戋(7)五束素(8)。
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
上张幄幕(9)庇,旁织巴(10)篱护。
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
水洒复泥封,移来(11)色如故。
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
家家习为俗(12),人人迷不悟(13)。
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
有一田舍翁(14),偶来买花处。
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15)。
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
一丛深色花(16),十户中人(17)赋!
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1)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长安。
(2)喧喧:喧闹嘈杂的声音。
(3)度:过。
(4)无常价:没有一定的价钱。
(5)酬直:指买花付钱。直:通“值”。
(6)灼灼:色彩鲜艳的样子。
(7)戋戋:细小,微少的样子;一说“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一说众多的样子。
(8)五束素:五捆白绢,形容白花的姿态;一说指花的价钱。
(9)幄幕:篷帐帘幕。一作“帷幄”。
(10)织巴:织:编。巴:一作“笆”。
(11)移来:从市上买来移栽。一作“迁来”。
(12)习为俗:长期习惯成为风俗。
(13)迷不悟:迷恋于赏花,不知道这是奢侈浪费的事情。
(14)田舍翁:农夫。
(15)喻:知道,了解。
(16)深色花:指红牡丹。
(17)中人:即中户,中等人家。唐代按户口征收赋税,分为上中下三等。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白居易创作了组诗《秦中吟十首》。“秦中”是指唐代首都一带地方。诗前小序曰:“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此诗为其中第十首。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就是创作此诗当时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