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唐代〕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人间(1)四月芳菲(2)(3)山寺(4)桃花(5)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长恨(6)春归(7)(8)处,不知(9)(10)此中(11)来。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1)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3)尽:指花凋谢了。

(4)山寺:指大林寺。

(5)始:才;刚刚。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

《大林寺桃花》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拼音版

líntáohuā

rénjiānyuèfāngfēijìnshāntáohuāshǐshèngkāi

chánghènchūnguīchùzhīzhuǎnzhōnglái

作者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诗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