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于江州(今九江)。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人间(1)四月芳菲(2)尽(3),山寺(4)桃花始(5)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长恨(6)春归(7)无觅(8)处,不知(9)转(10)入此中(11)来。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1)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2)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3)尽:指花凋谢了。
(4)山寺:指大林寺。
(5)始:才;刚刚。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