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清明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排律,是一组触景伤情、感慨入怀的作品。第二首诗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写诗人每次携家人漂流异乡都会遇上清明,强调漂泊之感,情感真挚饱满。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沉,耐人咀嚼,可以看出杜甫晚年的健康状况和他的“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1)。
此身漂泊令人苦痛的是今天在西,明天又在东,右胳膊已经瘫痹,耳朵也一半变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2),悠悠伏枕(3)左书空(4)。
生涯寂寂,如此拴着一只小船,常不禁使人双泪俱下,岁月悠悠,总是卧病枕上,只能够再用左手“书空”。
十年(5)蹴踘(6)将雏(7)远,万里秋千习俗同(8)。
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但万里他乡到处都戏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却是与故园相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9),家人钻火(10)用青枫(11)。
当望到旅雁入云,我知道它们又飞回了北方的关塞,然而,家人取火却是仍在使用着这江南的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12)山河锦锈中。
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烂夺目的锦绣之中。
春去(13)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14)。
呵,一个春天去啦,一个春天又来啦,洞庭湖上的风光水色显得是更加辽阔,但默对着繁生的白苹,却偏偏愁坏了我这个白头老翁!
(1)半耳聋:杜甫晚年左耳失聪。
(2)双下泪:两眼流泪。
(3)伏枕:卧病。
(4)书空:这里是说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5)十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以来至此凡十年有余。
(6)蹴踘:古代的一种踢球的运动。
(7)将雏:携带幼子。
(8)同:同于故乡。指同于唐都长安,可见诗人的恋阙之心。
(9)紫塞:泛指北方的关塞。相传秦筑长城时,所用土为紫色,所以说“紫塞”。
(10)钻火:相传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诗人用此事代指清明重新起火。
(11)青枫:楚地的一种树木。与北方用榆柳不同,楚地多枫,所以钻火用青枫。
(12)汉主:代指唐代宗。
(13)春去:一作“风水”。
(14)白头翁:诗人自谓。
大历三年(768),杜甫自夔州出峡后,流落湖湘。第二年(大历四年)春天,漂泊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到长沙后,正赶上过清明节。诗人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遭际等等,写下了他诗集中仅存的连章七言长律诗——《清明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