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其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第三首,征夫诉说一路之上心情的烦乱,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磨刀呜咽水(1),水赤刃伤手。
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欲轻(2)肠断声,心绪乱已久(3)。
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丈夫(4)誓许国(5),愤惋复何有(6)!
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功名图麒麟(7),战骨当(8)速朽。
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1)呜咽水:指陇头水。
(2)轻: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3)心绪乱已久:是上句的否定。心绪久乱,而水声触耳,想不愁也不行。心不在焉,因而伤手。初尚不知,见水赤才发觉。刻划人微。
(4)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
(5)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这以下四句征夫的心理有了转变,但是出于无可奈何的,所以语似壮而情实悲,口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仍有矛盾。
(6)愤惋复何有:既以身许国,此外还有什么值得悲愤和留念的呢?此承上句。
(7)功名图麒麟:西汉宣帝曾图画霍光、苏武等功臣一十八人于麒麟阁。
(8)当:此字很有意思,好像甘心如此,其实是不甘心。末两句也是反话。所以有此矛盾现象,是由于这个战争不是正义的战争,人民也是被强制去作战的。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前出塞九首·其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