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生壁

韩愈 〔唐代〕 韩愈

余始得李生于河中,今相遇于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追思多有可笑者,与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时无度量之心,宁复可有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是来也,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泛舟于清泠池,泊于文雅台下。西望商丘,东望脩竹园,入微子庙,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之故文。久立于庙陛间,悲《那颂》之不作于是者已久。陇西李翺、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实同与焉。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韩愈书。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题李生壁》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的一篇小品文。文章先叙作者自己与李生之交往,感慨人世沧桑;后叙自己离徐州之情况,懂憬西居洛阳能放纵自己于山水名胜之间的生活。文章低徊唱叹,古郁苍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余始得李生(1)河中(2),今相遇于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3),未通人事(4),追思多有可笑者,与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时无度量之心,宁复可有是?生之为交,何其近古人也。是来(5)也,余黜于徐州,将西居于洛阳,泛舟于清泠池,泊于文雅台(6)下。西望商丘(7),东望脩竹园,入微子庙(8),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之故文。久立于庙陛间,悲《那颂》(9)之不作于是者已久。陇西李翺、太原王涯(10)、上谷侯喜,实同与焉。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韩愈书。

我在河中时开始认识这个姓李的读书人,现在在下邳相遇,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四年了。开始相见的时候,我和他都还没成年,不懂人情世故,追想起来有很多可笑的事,我和李生都是这样。现在相遇,我们都有妻子儿女,以前的没有限制拘束的心思,哪里还能再有?这个李生与人交往,和古代的人多么接近啊!我这次来,在徐州被罢黜,将要往西居住到洛阳去,在清泠池上游船,在文雅台下停泊。往西望见商丘,向东看见脩竹园,进微子庙,寻求邹阳、枚叔、司马相如的旧文章。长久地矗立在庙的台阶上,悲哀《那颂》不再演秦。这样的情况持续很久了。陇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确实和我一起去了。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韩愈写。

注释

(1)李生:名平,韩愈少年时代的朋友。

(2)河中:府名。

(3)未冠:未成年。

(4)人事:指人与人交际应酬之事。

(5)是来:这次来。

(6)文雅台:讲学旧址。

(7)商丘:山名。

(8)微子庙:在商丘县城内西北隅。微子名启,商纣的庶兄。周初受封于宋,宋都即商丘。

(9)《那颂》:《诗经·商颂》的首篇。

(10)王涯:字广津,与韩愈为贞元八年同年进士,官至宰相,甘露之变中被杀。

创作背景

《题李生壁》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五月,时韩愈离开徐州将居洛阳,期间遍游了汉梁孝王的封地睢县各处的名胜古迹,回到江苏下邳,遇到好朋友李生,于是写下这篇文章。

拼音版

shēng

shǐshēngzhōngjīnxiāngxiàshǐjīnshíniánshǐxiāngjiànzhījiēwèiguānwèitōngrénshìzhuīduōyǒuxiàozhěshēngjiēránjīnzhěxiāngjiēyǒuzishíliàngzhīxīnníngyǒushìshēngzhīwèijiāojìnrénshìláichùzhōujiāng西luòyángfànzhōuqīnglíngchíwéntáixià西wàngshāngqiūdōngwàngxiūzhúyuánwēizimiàoqiúzōuyángméishūxiāngzhīwénjiǔmiàojiānbēisòngzhīzuòshìzhějiǔlǒng西áotàiyuánwángshànghóushítóngyānzhēnyuánshíliùniányuèshíchānghánshū

作者简介

韩愈

韩愈

唐代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