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半亩方塘(1)一鉴(2)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4)那得(5)清(6)如许(7)?为(8)有源头活水(9)来。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9)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朱熹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