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赋

王安石 〔宋代〕 王安石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

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已,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

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时。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龙赋》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短赋,此赋所赋者为龙,是为言志而赋龙。文章从龙是神奇的动物、变幻莫测的超自然力量入手,以龙德喻人德,反映出作者对儒家思想和道德境界的执著追求,也隐含着作者一生的出处大节。全赋纯系说理,理中有情,含义精微。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龙之(1)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2),能弱能强,能微能章(3)(4)不可见,所以莫知(5)(6)(4)不可(7),所以异于牛羊。

据说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它能聚合祥云而来,也能瞬间散去,它能潜伏不显现,也能浮出让人看见,它能显得软弱也能显得强壮,它能变得很微小也能彰显出庞大。只是从来没有人看见过龙,所以不知道龙的仙乡在哪里;也因为龙灵动而不能畜养,所以跟牛羊不一样。

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8)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已,则常至乎害己,而未始(8)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

龙能千变万化不可预测,龙能到处活动而又让人无法驯服,龙的本能特性可以到处出没伤害到人类,但是却从来没出现过伤害人类的事情,这也就是所说的仁慈。通常作为仁慈如果没有止尽,那么往往就会发展到伤害自身,但龙却能做到仁慈而又不曾伤害自身,这就是之所以被称作明智的原因。

止则身安,曰惟知几(10);动则物利(11),曰惟知时。然则,龙终不可见(12)乎,曰:与为类者(13)常见之。

仁慈而又有止尽,能把握时机,能敏锐观察到有危险的征兆,然后果断退守来保自身平安,这就是常言所说的能预先知晓事物变化;活动时就有利于万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出来做一番有利于天下万物的事业,这就是常言所说的洞悉时机而后为。然而,这样神奇的龙是终究无法见到的吗回答说:“和龙有着同样品性的人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注释

(1)为:作为。

(2)能潜能见:即能隐能现。见,同“现”,显现。

(3)能微能章:能大能小。微,细小。章,同“彰”,彰明,明显。

(4)惟:句首语气词。

(5)莫知:不知道。

(6)乡:指家乡居处。

(7)畜:畜养。

(8)未始:未曾,不曾。指尚未发生的事物。

(9)而未始至乎丧己:谓能全身而退。丧,丧失。

(10)知几:预先知晓事物的变化。唐人吴筠《览古》:“达者贵量力,至人尚知几。”

(11)物利:对他物有利。

(12)龙终不可见:语本《淮南子·说林训》:“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之奉也。”

(13)与为类者:与龙是同类的动物。这里指和龙灵性类似的人。

创作背景

《龙赋》是王安石创作的一篇短赋,是王安石表现其政治理想、人格操品的借龙抒怀之作,大约创作于作者青年时期,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考。

文学赏析

《龙赋》此赋所写的是龙,是一篇为言志而赋龙的上乘佳作,这也是王安石自喻襟怀,托物达理的绝妙佳品。

龙作为既有图腾特征,又带有人为创造痕迹的神圣之物,具有诸多的象征意义;龙作为一种奇特、丰富而形象的神话动物,早已被世人所公认为中华民族具有标识性的神奇物种,被推崇为吉祥的符号,祥善的化身。

此文以龙德喻人德,反映出王安石青年时期就已经对儒家思想和道德境界有着极其高雅的执着追求。当然,纵观王安石的一生,其中也隐含着他未来宦海沉浮的诸多神话。文章先说龙作为罕见的神奇物种变幻莫测的超自然形态,它能时而聚合,时而离散,时而潜藏,时而出现,令人说不清它能量的强弱、本领的大小,也道不尽它既幽微又显赫的神奇绝妙。最后对龙的议论瞬间转接到人类品性之中戛然而止,妙笔生花。

《龙赋》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咏物和抒怀结合得较好。《龙赋》说龙是龙,而又意不在龙,而是在于表达人性。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走向反面。以“与为类者常见之”作结束语,慨然有味,颇有深意。此篇纯系说理,理中有情,含义精微,同一般的借景言情的作品有所不同。这是宋人喜欢说理的风气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也是王安石散文说服力胜过感染力的特点的反映。

作者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县上池)人。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