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吴文英 〔宋代〕 吴文英

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红叶流光,蘋花两鬓,心事成秋水。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点题,抒写中秋夜风雨有感;下片借景抒情,忆昔伤今。全词熔家国之忧、身世之叹、离合之悲于一炉,时空交错,含蓄委婉,感情深挚。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风拂尘徽(3),雨侵凉榻,才动秋思(4)。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铜华沧海(5),愁(6)重嶂,燕北雁南(7)天外。算阴晴(8),浑似几番,渭城故人(9)离会。

秋风吹拂着征车上的灰尘,秋雨打湿了走廊上的凉床,面对着这秋风秋雨我不觉启动了心中的愁思。在中秋之夜因为风雨而困居在室中,只得移孤灯照独饮,冷冷清清地度此佳节。对影成双,孤独一人在慢慢地饮酒销磨残更。耳中又听到室外秋雨击打芭蕉的滴答声,更增添了自己一份孤寂之感。移镜自照,只见镜中之人满脸愁云密布,这是因为自己孤旅在外,与亲人南北天涯的缘故啊。心中细算这种风风雨雨之中,有过多少次与亲人分别的时刻。

青楼(10)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红叶流光,蘋花(11)两鬓,心事成秋水。白凝虚晓,香吹轻(12),倚窗小瓶疏桂。问深宫,姮娥(13)正在,妒云第几。

我在年青之时,曾在青楼中高歌畅饮,并与所爱的女子同欢共乐。那时以红叶传情的这类趣事,如今已是似水东流一去不返。现在已两鬓染霜,心中惟有忧愁风雨。我在中秋之夜独饮达旦,只见室外已笼起了一片灰白色的朝雾;室中熏香虽熄,但是炉中尚有余烟缭绕,窗口茶几上的小花瓶中还插了几枝桂枝应景,惟有这桂枝夹杂在熏香烟中散发出阵阵花香来。天上的重重层云,似在妒嫉那广寒仙子的美貌,不知道把这广寒宫遮掩到什么地方去了。

注释

(1)永遇乐: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2)乙巳: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

(3)尘徽:积满征尘的车子。徽,有徽帜的车。

(4)秋思:一作“幽思”。

(5)铜华沧海:意同“铜驼荆棘”。形容战乱后,宫殿残破,一片荒芜。《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官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沧海,即沧海桑田。喻人世多变,人生无常。

(6)霾:大气湿浊的天气现象。

(7)燕北雁南:意同燕雁代飞。比喻更换轮替。

(8)阴晴:偏义复词,指阴雨。

(9)渭城故人: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暗指与词人相亲相偕而又离去的苏姬。

(10)青楼:原指贵族妇女居住的楼阁。后常用以指妓院。

(11)蘋花:即白蘋花,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此处代指两鬓花白。

(12)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一作“炉”。

(13)姮娥:即嫦娥。

创作背景

《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此词为抒家国之忧、身世之叹而作,当作于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夏承焘《吴梦窗系年》:“淳祐五年,梦窗四十六岁,在苏州,作《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拼音版

yǒng··zhōngqiūfēng

fēngchénhuīqīnliángcáidòngqiūhuǎnjiǔxiāogèngdēngbàngyǐngjìngjiāoěrtónghuácānghǎichóumáizhòngzhàngyànběiyànnántiānwàisuànyīnqínghúnshìfānwèichéngrénhuì

qīnglóujiùgāozuìhuànchūrénshūhóngliúguāngpínhuāliǎngbìnxīnshìchéngqiūshuǐbáiníngxiǎoxiāngchuīqīngjìnchuāngxiǎopíngshūguìwènshēngōnghéngézhèngzàiyún

作者简介

吴文英

吴文英

南宋著名朦胧词人

吴文英(1200—1268),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