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是南宋朱敦儒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建炎年间,作者避难江南,舟行长江时所写。上片从船上所见,引出对承平时期即“靖康之难”以前隐居生活的回忆,暗寓时移世变、身世飘零之感。下片直陈时事,痛心“妖氛未扫”,敌寇猖獗,英雄无觅,报国无路,只能“愁敲桂掉,悲吟梁父”,泪洒江天。全篇即景抒情,间以叙事和义论,声情悲苦,忧时伤乱,表达了词人对国事的关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2)吴山(3)留顾(4)。云屯水府(5),涛随神女(6),九江(7)东注。北客(8)翩然(9),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12)!
放船千里乘风破浪顺流东下,经过吴山只是稍微的浏览了一下景色。云层密密聚集在水府附近,江涛汹涌追随着巫山神女奔走。众水汇成大江滔滔东注入海。匆匆奔波向南的北方游子,满怀壮志却偏感报国无门,随着年华流逝忽然觉得要走到垂暮之年。想起伊阙和嵩山的隐居生活,跟巢父、许由一样的林下故友,那时的生活竟如同南柯一梦,很快消失转眼之间已成过去。
回首妖氛(13)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14)。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15),悲吟梁父(16),泪流如雨。
回望中原金兵还没有彻底消灭,试问人间抗敌的英雄在何处?空怀有报效国家的奇谋良策,可怜无人赏识,也不被重用,白羽扇上白白的堆积满了灰尘。想当年东吴末帝孙皓用铁索横截江面,晋军烧断铁索,战船长驱东下,攻破金陵,吴主孙皓被迫投降心情无比悲苦。如今我只能独自愁敲桂木短桨,悲愤地低诵那古曲梁父吟,热泪像雨一样横流,止不住心中万分的悲伤。
(1)凌渡去:乘风破浪而去。凌,渡,逾越。
(2)略为:稍微,形容时间短暂。
(3)吴山:泛指江南之山。
(4)留顾:停留瞻望。
(5)水府:星官名。谓天将下雨。
(6)神女:指传说中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
(7)九江:诸水汇流而成的大江。九,极言其多。长江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故曰九江。
(8)北客:北方南来之人,作者自称,因其家在洛阳,故曰北客。
(9)翩然:指舟行迅疾如飞。
(10)伊嵩:伊水与嵩山,均在河南境内。
(11)巢由:巢父、许由,都是古代的隐士。
(12)遽如许:遽,就。如许,如此。
(13)妖氛:凶气,指金兵。
(14)白羽:白羽扇,古代儒将常挥白羽扇,指挥作战。
(15)桂棹:船桨的美称,此代指船。
(16)梁父:即《梁父吟》,一作《梁甫吟》,乐府《楚调曲》名。今存古辞,传为诸葛亮所作。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兵燹。不久,汴京沦陷。朱敦儒携家南逃,先到淮海地区,后渡江至金陵。又从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再由江西南下广东,避乱南雄(今广东南雄县)。《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这首词具体写作年月不可考,是作者在金兵南侵后的感时抒愤之作,大概作于建炎晚期(1129年—1130年)避难江南舟行长江时,作者借古忧今,抒发出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