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元好问 〔金代〕 元好问

座主闲闲公命作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

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踈烟。

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晚景前。

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野菊》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用清新幽美的笔触,咏唱了野菊无意斗艳、悄然盛开的美德,抒发了诗人自已超脱于浊尘的情怀。全诗构思精妙,气脉贯通,笔法柔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座主闲闲公命作

柴桑人(1)去已千年,细菊斑斑(2)也自圆。

隐逸柴桑的高士已经离去千年,斑斑点点的细菊依旧朵朵浑圆。

(3)爱鲜明照秋色,争教(4)狼藉(5)(6)烟。

都爱那花色鲜明映照着秋天的景色,怎忍它蕊瓣零乱偃卧在疏淡的野烟。

(7)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8)晚景(9)前。

在那荒废的园畦,残断的田垅,它盛开在初霜之后;伴着飞舞的瘦蝶,鸣唱的寒蝉,它怒放在夕阳之前。

只恐春丛(10)笑迟暮,题诗(11)(12)幽妍(13)

我只恐春天的花丛高傲无知,竟嗤笑野菊的姗姗迟放,写下这咏菊的诗篇,实是为抒发它清幽的娇妍。

注释

(1)柴桑人: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柴桑,古县名,在今江西九江西南,是陶渊明的故乡。

(2)斑斑:原指斑点众多的样子,此处指菊花一点一点数量很多。

(3)共:相同,一样。

(4)争教:怎叫,怎能让。争,同“怎”。

(5)狼藉:杂乱的样子。

(6)踈:通“疏”,稀疏。

(7)畦:菜地。

(8)寒螀:蝉的一种,又叫寒蝉、寒蜩(tiáo)。

(9)晚景:黄昏时的日影。景,通“影”。

(10)春丛:春天的花丛。

(11)端:真正,确实。

(12)发:阐发,表现。

(13)幽妍:幽深之美。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的座主,自号闲闲居士的礼部尚书赵秉文邀集元好问以及陈规(字正叔)、潘仲明、雷渊等人雅会赋诗,吟咏野菊。《野菊》该诗就是当时所作。

拼音版

cháisāngrénqiānniánbānbānyuán

gòngàixiānmíngzhàoqiūzhēngjiàolángshūyān

huāngduànlǒngxīnshuānghòushòudiéhánjiāngwǎnjǐngqián

zhǐkǒngchūncóngxiàochíshīduānwèiyōuyán

作者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