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秋夜长》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是一篇写思妇征夫这一传统主题的作品,前十三句为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其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后六句为诗的第二部分,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包含对恋人分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这首诗描写细腻,寓情于物,兼有民歌风味,是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秋夜长(1),殊未央(2),月明白露(3)澄(4)清光,层城(5)绮阁(6)遥相望。
秋夜漫长,还没有到尽头。明月照在秋天的露水上反射出明净的光,远远望着层层高楼和华丽的楼阁。
遥相望,川无梁(7),北风受节(8)南雁翔,崇兰委质(9)时菊(10)芳。
远远相望,河上没有桥梁。北风带来季节交替,大雁向南飞翔,丛生的兰草凋落在地,芬芳的菊花应时开放。
鸣环(11)曳履(12)出长廊,为君秋夜捣(13)衣裳。
环佩叮当、拖着鞋子走出长廊,在秋夜里为丈夫赶制寒衣。
纤罗(14)对(15)凤凰,丹绮(16)双鸳鸯,调砧(17)乱杵(18)思自伤。
纤罗上绣着成对的凤凰,丹绮上有一对鸳鸯,摆弄着捣衣石,胡乱挥动着棒槌。
思自伤,征夫(19)万里戍他乡。
因思念而忧伤,丈夫在万里之外戍守边疆。
鹤关(20)音信断,龙门(21)道路长。
边关断了音信,国门道路漫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22)徒自香。
丈夫在天的另一方,寒衣徒然芳香。
(1)秋夜长:乐府杂曲旧题,诗题取自曹丕《杂诗》:“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2)未央:没有到尽头。
(3)白露:秋天的露水。
(4)澄:清澈、明净。
(5)层城:神话中指昆仑最高处。张衡《思玄赋》:“登阆风之层城兮。”此借指高大城楼。
(6)绮阁:雕画美丽的楼阁。
(7)川无梁:河上没有桥。比喻所念之人无法相见。
(8)受节:季节交替。
(9)崇兰委质:丛兰为节而死。崇兰,丛兰,丛生的兰草。委质,本指献身为臣的礼节。这里指花落。
(10)时菊:应时开放的菊花。
(11)鸣环:指身上佩戴的环佩相互碰撞发出声响。
(12)曳履:拖着鞋子。履,一作“佩”。
(13)捣:捶,击打。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过。
(14)纤罗:薄而透气的丝织品。
(15)对:成双。
(16)丹绮:红色而有花纹的丝织品。
(17)调砧:把布帛均匀放置砧石上。砧,古代捣衣用的砧石。
(18)乱杵:因心思不宁故捣衣时动作显得纷乱。
(19)征夫:当兵出征在外的男子。
(20)鹤关:隐指辽东边关,即征高丽之前线。暗用《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东事。
(21)龙门:今山西河津,王勃家乡。此指思妇所居。
(22)寒衣:冬天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秋夜长》此诗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诗人于麟德元年(664)十五岁时曾上书右相刘祥道,极论出兵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灾难,诗或当作于其时。在诗人的记忆里,唐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连年对外征伐。诗人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巧妙地把这种思想融入诗文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