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一

苏辙 〔宋代〕 苏辙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复制 复制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逍遥堂会宿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抒写兄弟之情。第一首即景抒情,写在古木幽森的逍遥堂里兄弟共宿,只听得半夜传来萧萧风雨之声,引起二人悲欢离合的无限感慨。以故作轻松的笔调,抒发了极其悲凉的感情。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逍遥堂后千寻(1)木,长送中宵(2)风雨声。

逍遥堂后千丈高的幽森古木,半夜里远方送来萧萧的风雨声。

误喜对床(3)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4)

误以为实现了对床共听夜雨的盟约而高兴,暂时忘怀了眼前不过是漂泊在彭城。

注释

(1)千寻:原本作“千章”,据别本改。一寻为八尺,千寻形容树木高大。

(2)中宵:夜晚。

(3)对床:两人对床而卧。

(4)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创作背景

逍遥堂在徐州(今属江苏),即诗中所说的彭城。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辙送苏轼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签判任。《逍遥堂会宿二首》这两首诗作于当年七月。

拼音版

xiāoyáotánghuì宿èrshǒu··

xiāoyáotánghòuqiānxúnzhǎngsòngzhōngxiāofēngshēng

duìchuángxúnjiùyuēzhīpiàozàipéngchéng

作者简介

苏辙

苏辙

北宋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宋神宗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为著名散文家,哲宗元祐年间参加过治河争论,为第三次回河的主要反对者。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