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袍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
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
《折桂令·咏西域吉诚甫》是元代曲作家任昱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曲子写吉诚甫从西域来,游遍了中原,有渊博的知识,甚至称他为“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这首曲子写得清新流畅,富于自然情趣,对全篇作了意味深长的收束,而且作者一种相见恨晚的感情,在隐约寄寓其中。
毳袍(1)宽两袖风烟(2),来自西州,游遍中原。锦句(3)诗余(4),彩云花下,璧月樽前(5)。
吉诚甫穿着宽散的毛线袍子,风尘仆仆的样子。他从西域而来,游遍了中原各地山川田野。在白天的彩云下赏花,在晚上的月光下饮酒,不论做什么,到处都留下了华美艳丽的诗篇。
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名不虚传,三峡飞泉,万籁号天(6)。
他是最能擅长曲子音律的,又是博览饱记古代词章的大学者。他的诗像从长江三峡飞奔而出的江水,又如对天呼啸的声音,真是名不虚传。
(1)毳袍:毛绒袍子。毳:鸟兽的细线毛。
(2)两袖风烟:风尘仆仆。
(3)锦句:华美的诗句。
(4)诗余:泛指词、曲。
(5)璧月樽前:月下饮酒。
(6)三峡飞泉,万籁号天:是说吉的诗像长江三峡飞奔而出的江水,又如对天呼啸的声音。万籁,各种各样的声响。
题目中所说的吉诚甫,是作者一位新交的朋友,来自西域,也是当时一位少数民族词曲作家。吉诚甫生活在元朝晚期,生平事迹难以考证,但他应当游历过很多地方。当其游历到杭州时,当地曲作家任昱、钟嗣成便各自写了一首《折桂令》对他进行称扬,当有惺惺相惜之意。
“袍宽两袖风烟,来自西州,游追中原”,开头三小句是作者对吉诚甫这位西域来客的的风貌、经历的简单勾勒。“毳袍宽”三字可谓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吉诚甫西域客的身份。而“两袖风烟”则与“西州”“中原”相互补充,展现了其丰富多彩的游历经历和览遍天下山水、尽赏世间风光的潇洒之态。
“锦句诗余,彩云花下,璧月樽前”,这三句描写十分优美,表现吉诚甫的日常生活:风和日丽的白天,彩云飘动,微风吹拂,吉诚甫与朋友徜徉在花径之中,流连忘返;静谧安详的夜晚,天空澄澈,银月撒晖,他则与朋友在月下推杯换盏,开怀畅饮,那处处流传的“锦句诗余”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可以说,钟嗣成、任昱等人之所以与吉诚甫一见如故、倾心相交,除了其共同的词曲爱好外,吉不慕名利、自在随性的人格魅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紧接着,作者对吉诚甫在艺术上的高深造诣进行了热烈的赞扬,将其称作是“今乐府知音状元,古词林饱记神仙”。“今乐府”也即元代流行的曲调,元代曲坛中名家辈出,各领风骚,作者却将吉诚甫称作是“今乐府”众多知音中的“状元”,一方面说明吉诚甫确实擅长音律,在当时林立的曲作家中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对其的喜爱与推崇。“古词林”指的则是古代的文章经典,“饱记神仙”四字称赞其博闻强识,肯定其在古代文学上深厚的学养。
最后三句仍是对吉诚甫进行赞美,“名不虚传”是对前文“知音状元”“饱记神仙”的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三峡飞泉”则是化用了杜甫《醉歌行》中的“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将吉诚甫敏捷的文思、层出不穷的丽词佳句比作是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瀑布飞泉,十分生动贴切;至于“万籁号天”,则是用天籁之音来比拟吉诚甫的文章词曲,称赞其妙语天成,清新不俗,富于自然情趣。这三句感情充沛,笔力强劲,将作者对吉诚甫的倾幕之情、推崇之意一览无余地倾泻到了笔端。
《折桂令·咏西域吉诚甫》这首小令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任昱、钟嗣成等人是汉人中的著名作曲家,吉诚甫则来自西域,然而这三人之间却能突破民族的界限,倾心相交,热烈赞扬,毫无民族之间的狭隘偏见,可见当时的文化交流已经使各民族间达到了很好的融合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