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歌》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后四句揭露国民政府统治区的黑暗、萧条、冷落、腐败。全诗借湘灵的形象,抒发了作者悲愤的心情。
昔闻湘水碧如染(1),今闻湘水胭脂痕。
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欣闻湘江边红旗如林,映照得湘水宛如胭脂红遍。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3)。
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高丘(4)寂寞竦中夜(5),芳荃(6)零落无余春(7)。
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鼓完瑶瑟(8)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1)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
(2)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3)皎如皓月窥彤云: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窥:看。彤:红色。
(4)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
(5)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中夜,典出韦应物《秋夜》:“朔风中夜起”。竦,担心,害怕。
(6)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
(7)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8)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
《鲁迅日记》1931年3月5日记:“午后为升屋、松藻、松元各书自作一幅,文录于后……”这首诗手稿题“辛未仲春偶作,奉应松元先生雅属”,可见是赠给松元的。鲁迅的日本友人松元三郎毕业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当时是上海日本女子学校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