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常山道中

辛弃疾 〔宋代〕 辛弃疾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浣溪沙·常山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劳动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全词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初夏农村风光图。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3)田高踏水频(4)。西溪禾早已尝新(5)。隔墙沽酒(6)(7)纤鳞(8)

北边高地上的人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西溪的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早稻。劳作结束,隔着院墙买来酒,再炖上细鳞鱼,小酌一番。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9)留影霎时(10)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正担心要下雨的时候,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这时竹林旁的村庄传来卖瓜的叫声。

注释

(1)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常山:县名,今属浙江,以境内有常山而得名。常山绝顶有湖,亦称湖山。

(3)陇:高地。

(4)踏水频:忙于踏水车引水灌田。

(5)尝新:指品尝新稻。

(6)沽酒:买酒。

(7)煮:一作“醉”。

(8)纤鳞:细鳞,代指鱼。

(9)更无:绝无。

(10)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创作背景

《浣溪沙·常山道中》此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夏天。当时朝廷委任外戚韩侂胄用事,欲图北伐,于是起用闲居瓢泉八九年之久的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当年六月辛弃疾到任。这首词是作者由铅山至绍兴赴任途中,经过常山农村时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写途中所见的农村风光。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先写北陇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尝新。近看北边高地上农民正在猛踏水车,灌溉农田。一个“频”字充分表现出动作的连续不断,暗传出农民的辛勤劳作情景。而另一边河溪两岸,农作物成熟较早,农民正品尝着香甜的新收稻米。继写沽酒煮鱼。既“沽酒”又“煮纤鳞”,洋溢着农家的欢欣,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不为人注意的淳朴的乡风。杜甫《客至》有“隔篱呼取尽余杯”句,姜夔《惜红衣》有“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句:与这里情趣都不同。这三句足见农事辛勤,生活安乐。

下片写忽降微雨,清凉宜人,转眼云影飘散,蓝天当空,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推销产品。换头景象一变:“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七言对仗,工稳流利,清新俊爽。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诗人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便无影无踪了。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忽有”,“更见”,既见笔势挺峭劲,更觉空灵跳动,生动地表现出夏日多变的山村气象。但此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风雨阴晴上,而是在最后一句“卖瓜人过竹边村”上。这个结句余音袅袅,比苏轼的“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更富情趣。有了这一句,前面的风雨阴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至此,词的境界顿然跃升。

《浣溪沙·常山道中》全词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浙西农村图。从结构看,此词上片三句与下片末句一句一景,地点不同,风采各异,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生动的农民生活画卷。而“北陇”“西溪”“隔墙”“竹边”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与那许许多多惯写湫隘狭小生活圈子的词,简直是另一个天地。历来人们欣赏稼轩的英气、豪气、霸气,应该说如此词这样具有爽气的作品,在其他词人中,也是少见的。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