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燕支寄杜位

岑参 〔唐代〕 岑参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过燕支寄杜位》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的是作者对长安友人的思念,用富有边塞情趣的景物描写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情景交融之中又巧妙地化用典故,用典时语言直白、自然,丝毫不见晦涩之感,更给全诗增添了醇厚的韵味。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燕支山西酒泉(1)道,北风吹沙卷白草(2)

我行进在燕支山西酒泉古道,凛凛北风吹起沙尘卷动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3),忆君不见令人老。

东望长安遥遥在那日光旁边,想念您啊无法会面令人衰老!

注释

(1)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

(2)白草:边塞所长之牧草。

(3)长安遥在日光边:用晋明帝典故,据《初学记》卷一引刘劭《幼童传》记载:明皇帝讳绍,字道畿,元皇帝长子也。幼而聪哲,为元帝所宠异。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只闻人从长安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问何以异昨日之言。”对曰:“举头不见长安,只见日,是以知近。”帝大悦。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过燕支寄杜位》这首诗为作者赴任过焉支山时寄友人杜位之作。

文学赏析

《过燕支寄杜位》首句点明行进的途程和方位:“燕支山西酒泉道”。“山西”暗示出“过”字。这里仅用两处地名组成诗句,却使人想到一条漫长而古老的途程。诗人要沿着它奔向更为遥远的边塞,这本身就容易激起诗人的情思。诗的次句承首句写“过燕支”所见:“北风吹沙卷白草”,这句所突出的是“北风”,“吹”和“卷”都是写北风的猛烈。以特殊地域的自然景物入诗,给全诗罩上了一层沙海气息;“吹”“卷”,以独有的狂虐气势入诗,更给全诗贯注了一股粗犷的沙漠的血液。诗人抓住这些既富有季节特征又富有地域特征的景物,勾划出酒泉古道上冬日的荒寒环境。虽然并没有直接去写人,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一幅北风凛凛、黄沙漫漫,白草茫茫的塞上古道行旅图。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行役的艰辛,家园的可爱,友人的可亲,很容易袭上心头。即使是去从事保卫边塞的壮举,很难不产生微茫的、甚至是深切的乡思,遂自然转入下两句所感。

诗的后两句写对家园和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离京西行,已经走过相当远的路程,现在频频回首东望,只能看到升起的太阳。“遥”,写路程之远,长安已再看不到,“在日光边”,由日光而想到长安,写长安之仿佛可见,以“长安”与“日光”相比,暗用了晋明帝的典故,把诗人思念长安却又不见长安的矛盾心理突现出来。如诗人在《忆长安曲二章寄庞㴶》一诗中写到的:“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出时;长安不可见,但见长安日”。诗的末句扣应题目“寄杜位”写对友人的思念。《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曾用“君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来写思妇对游子铭心刻骨的思念。这种写法常为后代诗人、也常为岑参所采用。岑诗的一些句子如“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寄宇文判官》),“辞君走马归长安,忆君倏忽令人老”(《赠酒泉韩太守》)等等都以这种手法表现思念之苦。用外在容貌变化之速来表现内心愁苦积存之深,是一种夸张的笔法,把诗人的思友之情表达得很深切。

《过燕支寄杜位》全诗表达的感情虽极为普通,但表达方式却独具特色。以自己所处环境开篇,有一种向友人描述自己生活状况的意思,同时又意指自己在这苍凉、萧索的环境中,十分孤独,因而更加怀念友人,怀念那共处的美好时光;随即的直抒胸臆即是印证了这一意境。抒情中又有对典故的运用,且不着痕迹,浑然天成,更见诗人笔力之深厚。

作者简介

岑参

岑参(诗雄)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岑参(717—770),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诗题材广泛。有《岑嘉州诗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