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吟

王维 〔唐代〕 王维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陇头吟》是唐代诗人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此诗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种类型的人物,以及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三种边塞生活场景集中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表现了老将功高而得不到封赏的悲愤之情。全诗基调悲怆郁愤,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长安(1)少年游侠(2)客,夜上戍楼(3)太白(4)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头(5)明月(6)临关,陇上行人(7)夜吹笛。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8)老将不胜愁,驻马(9)听之双泪流。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10)偏裨(11)万户侯。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12)节旄(13)落尽(14)海西(15)头。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注释

(1)长安:一作“长城”。

(2)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韩非子·五蠹》:“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3)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

(4)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5)陇头:陇山。借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6)迥:远。

(7)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8)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汉书·萧何传》:“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9)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唐蒋吉《高溪有怀》诗:“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10)麾下:即部下。《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

(11)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

(12)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13)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指旌节。

(14)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

(15)海西:一作“海南”。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陇头吟》此诗即是其中一首。

文学赏析

《陇头吟》这首怨婉的边塞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笔法奇特。诗中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边塞世界充满幻想的少年、陇山地区远行的人、驻守边塞的老将。在诗句的起笔中,少年游侠趁着夜色登上戍楼眺望星辰,诗句中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和跃跃欲试的少年激情。通过瞭望之所见,第三句将诗歌视点转换到了月色下的边塞大地,进而引出了这片大地上的行人。行人思念家乡,吹起笛子。在一、二两句的少年人看来,这样的景象新奇而浪漫,但同样听到笛声的老将军,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诗人巧妙地用一片笛声,将三种不同身份的人,串联在一起,使读者读后感慨无限。

诗歌后半部分的描写重点放到了老将身上。这位老将身经百战,有的部下已经享受高爵厚禄,但他却仅仅是一个小官而已。“麾下偏裨万户侯”暗用了李广的典故,李广身经百战却不得封侯,他曾经抱怨“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自己却“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可以想见其心中的愤懑不平。“老将”与李广有着类似的遭际,他用苏武的典故安慰自己: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回国也仅仅被封为典属国而已。用古人遭遇的不公来安慰自己的遭遇,在旁观者看来,更增一分凄凉之感。

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诗佛)

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