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蓟门

祖咏 〔唐代〕 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燕台(2)一望(3)(4)心惊,(5)鼓喧喧汉将营。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6)曙色动危旌(7)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曙光映照着飘动的旌旗。

沙场烽火(8)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9)论功(10)还欲请长缨(11)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注释

(1)蓟门:在今北京西南,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2)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一带。

(3)一望:一作“一去”。

(4)客:诗人自称。

(5)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6)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7)危旌:高扬的旗帜。一作“行旌”。

(8)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9)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10)论功:指论功行封。

(11)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创作背景

公元714年(唐玄宗开元二年),即以并州长史薛讷为同紫薇黄门三品,将兵御契丹;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望蓟门》这首诗的写作时期,大约在这二十年之间,其时祖咏当系游宦范阳。

拼音版

wàngmén

yāntáiwàngxīnjīngjiāxuānxuānhànjiàngyíng

wànhánguāngshēngxuěsānbiānshǔdòngwēijīng

shāchǎngfēnghuǒliányuèhǎipànyúnshānyōngchéng

shàoxiǎosuīfēitóulùngōnghuánqǐngchángyīng

作者简介

祖咏

祖咏

唐代诗人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公元724年进士,少与王维为诗友。不偶时俗,贫病交侵,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渔樵而终。诗歌写交游赏玩,描写山水风光,表现隐逸情趣和田园之乐。殷璠称之为“才子”。姚合选其诗入《极玄集》,《全唐诗》存诗1卷,明辑有《祖咏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