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田词五首·其一

王禹偁 〔宋代〕 王禹偁

雒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爱其有义,作《畬田词》五首,以侑其气。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其词俚,欲山甿之易晓也。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畬田词五首》是宋代诗人王禹偁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五首诗歌颂了山民们劳动的快乐和山乡民风的淳朴,语言和情调都酷似山歌。第一首描绘了齐力垦畬的情景,表达了山民纯朴的愿望。山民们登上高山,伐树斩草,烧灰种地,互相劝勉,齐力向前,烟云火影笼罩山头,悠扬田歌回荡山间,组合成一幅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劳动图景,充满自信的语调中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雒郡南六百里,属邑有丰阳、上津,皆深山穷谷,不通辙迹。其民刀耕火种,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然后酿黍稷,烹鸡豚,先约曰:“某家某日,有事于畬田。”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剧而掩其土也。掩毕则生,不复耘矣。援桴者有勉励督课之语,若歌曲然。且其俗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仆爱其有义,作《畬田词》五首,以侑其气。亦欲采诗官闻之,传于执政者,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辟矣。其词俚,欲山甿之易晓也。

在上雒郡南方六百里,有其属县丰阳、上津,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当地农民仍旧采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大致是先砍掉山田上的树木,即使是悬崖绝岭,也将树木全部砍到,等到树木干燥后用火焚烧。火势猛烈之时,便可进行播种。之后,用高粱烧酒,煮鸡肉猪肉,在农事季节前约定:“某家在某日要进行畬田。”届时,即使是在数百里外的人,也会带着锄头、斧子按时到来。到了以后就饮酒、吃烤肉,擂鼓高歌后开始耕作,锄土覆盖种子。覆盖好后种子就会生长,不需要再耕耘。耕作时,持桴指挥的人会唱着山歌似的调子勉励大家。而且当地保持着协力耕作的习俗,大家都自觉。我喜爱这种耕作制度的有义气,于是创作《畬田词》五首来发扬当地的风气。同时希望采诗官知道这种风气,上报给执政者,如果执政者能选择贤良的州官和县官,使各地的农民都能像商州人民一样有情谊,则荒地差不多都能得到开垦。用词通俗,是为了让山民容易明白。

大家齐力(1)孱颜(2),耳听田歌手莫闲。

大家齐心合力上山田砍树烧灰,耳听山歌的同时手不停地劳动。

各愿种成千百(3)豆萁(4)禾穗满青山。

各家都希望种上千百亩的庄稼,豆子和稻谷的果实遍布在山中。

注释

(1)斫:《全宋诗》作“劚”。

(2)孱颜:通“巉岩”,高峻的山岩。

(3)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作者自注:“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宋诗钞》作“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以为田数。”

(4)豆萁:豆茎,这里泛指豆类作物。

创作背景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诗人因上疏为遭受诬陷的朝臣徐铉辨冤而触怒宋太宗,被贬为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当时商州还很荒僻,其属县丰阳、上津一带多是深山穷谷,车辙不通,农业上仍是刀耕火种,而且保持着互相帮助、协力耕种的古老传统。诗人深为山区这种质朴淳厚的风习所感动,便在到商州的第二年(992年)春天写下《畬田词五首》。

作者简介

王禹偁

王禹偁

北宋诗人、散文家,宋初有名的直臣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 ,巨野(今属山东)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端拱元年(988年),召试,直史馆,迁知制诰,判大理寺。遇事敢言,三遭贬斥,作《三黜赋》以见志。诗学杜甫、白居易,文风平易畅达。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存词一首。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