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

杜甫 〔唐代〕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八阵图》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五言绝句,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1)三分国(2),名成八阵图(3)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江流石不转(4)遗恨失吞吴(5)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1)盖:超过。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八阵图:诸葛亮的一种阵法,是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遗恨失吞吴:以不该失策吞吴为恨。一说以未得吞吴为恨。

创作背景

杜甫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拼音版

zhèn

gōnggàisānfēnguómíngchéngzhèn

jiāngliúshízhuǎnhènshītūn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