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满月飞明镜(1),归心折大刀(2)。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转蓬(3)行地远,攀桂(4)仰天高。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水路疑霜雪,林栖(5)见羽毛。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瞻白兔(6),直欲数秋毫(7)。
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
(1)明镜:比喻晶莹皎洁的圆月。
(2)折大刀:折断大刀。折,谓归心摧折。
(3)转蓬:也叫蓬转,蓬草随风飞转的意思。蓬,即飞蓬,草名,秋后枯萎断根,遇风即飞飘无定。
(4)桂:此指桂宫,即月宫。相传月中有桂树,故称。
(5)栖:鸟类歇宿之称,此指停留。
(6)白兔: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晋傅咸《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因以白兔代指月亮。
(7)数秋毫:见月光之明亮。数,一根一根地计算。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此指兔毫。
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雄心壮志,但仕途坎坷,遭际悲苦,一生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两首诗即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避乱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地)时所写的,与《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当是八月连续三晚作于同一地点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