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僧吹芦管

薛涛 〔唐代〕 薛涛

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

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听僧吹芦管》是唐代女诗人薛涛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僧人吹奏芦管的情景,营造出了一种清宁悠远的禅境。诗的前两句是从听、视觉上的局部特写。后两句则以自身行为的加入,向更大的自然空间过渡,显示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其行为,证明薛涛已经深入到佛教生活中去。整首诗的艺术特点是写实,从听视觉到行为再到心灵。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晓蝉呜咽(2)暮莺(3)言语殷勤(4)十指头。

芦管的声音像早间晓蝉的悲鸣声,又像晚间夜莺的愁鸣声一样。这些频繁反复的且似急切的像虫鸣鸟叫的芦声,都是由操弄芦管的十个指头演奏而成的。

罢阅梵书(5)(6)一弄(7),散随金(8)(9)清秋。

僧人在阅读完佛经之后姑且吹奏一曲。芦声伴随着禅院的金磬声传播出来,让人流连在明净爽朗的秋天景色之中。

注释

(1)芦管:即芦笳,古代一种管乐器。

(2)呜咽:悲鸣声。

(3)愁:愁吟,哀吟也。

(4)言语殷勤:此处言语乃承接前句晓蝉呜咽、暮莺愁吟,是借喻虫鸣鸟叫。

(5)梵书:佛经原文用梵文写成,指代佛经。

(6)聊:姑且。

(7)一弄:奏曲一次。

(8)磬:寺院中诵经时用的钵形打击乐器。

(9)泥:使人流连,迷恋。

创作背景

据辛岛骁考证,他从《全唐诗》卷五一一中发现张祜也有一首《听简上人吹芦管》诗,并考证了张祜在蜀中滞留时间,其人也与薛涛有诗唱和。由此推论出两人诗中的同一蜀僧就是简上人,而《听僧吹芦管》这首诗也很可能是在一次聚会中,二人的唱和之作。

文学赏析

“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第一句以“晓蝉”形容芦管音色,“暮莺愁”作为自喻,表现了芦管乐感染下引起的心理反应。在薛涛看来,此芦管似乎诉说着无尽的愁思,自己在“晓蝉”“呜咽”般芦声的感染下,不由自主生出愁绪万端。正如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所述:“边月空悲芦管秋。”二句是对吹芦者手部动作的特写,将乐曲形容为语言的同时又将之与手指的活动相联系。如北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所形容:“言语传情不如手。”正是在手的灵巧调控下,才使得芦管产生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薛涛在这里涉及到声乐艺术中的基本功问题,那就是手在声乐演奏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罢阅梵书劳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营造了一个较大的合奏场面,读来让人想象有多种乐器同奏的音响效果。从情绪发展方面上讲,如果第一、二句描写的呜咽凄切的芦声,勾起诗人哀怨的愁绪的话,那么在后两句中,诗人行动起来,亲自组织“金磬”的打击乐来粉饰这“清秋”。在对“呜咽”声进行有益补裨的同时,努力使此“愁”伴随着合奏的乐曲在“清秋”的美景中逝去。也为这清爽的秋景秋色平添了欢快的音响效应,说明诗人试图用此举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据上述,虽然后两句描写的合奏曲调呈现为欢快的节奏,却因为“一弄”是在“罢阅”的间隙进行,其“暮莺”之愁,尽管可随“金磬”在粉饰“清秋”的过程中暂时得以缓解。但是,缘自主观的“愁”不可能随着“泥清秋”的过程完全消失。合奏过后,静下心来,忧愁便又涌上心头。故而欲释而不能,从而表现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意味。

作者简介

薛涛

薛涛

唐代四大女诗人

薛涛(约768—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 。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列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流传下的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