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龙之智谁可拘,出入变化何须臾。
坛平树古潭水黑,沉沉影响疑有无。
四山云雾忽昼合,瞥起直上拏空虚。
龟鱼带去半空落,雷輷电走先后驱。
倾崖倒涧聊一戏,顷刻万物皆涵濡。
青天却扫万里静,但见绿野如云敷。
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鸣山隅。
野巫醉饱庙门阖,狼藉乌鸟争残余。
《百子坑赛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是作为滁州太守的欧阳修因乡间旱情而求雨后所作,流露出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与同情。全诗想象丰富,笔力恣肆,得力于李白诗风甚多。
嗟(2)龙之智谁可拘(3),出入变化何须臾(4)。
可叹那神龙的灵智谁能束缚,来去自由,出神入化只在转眼之间。
坛(5)平树古潭水黑(6),沉沉(7)影响(8)疑有无(9)。
祭坛平坦宽阔,古木苍苍,潭水幽暗深绿,水面沉沉,里面没有身影动静,让人疑惑潭水之中有没有神龙。
四山云雾忽昼合,瞥(10)起直上拏空虚(11)。
四周的山顶云雾缭绕,突然间聚拢在一起,只见神龙腾空而起,直冲上天空牵引云雾溟萦。
龟鱼带去半空落,雷輷(12)电走先后驱(13)。
潭水中的龟、鱼被神龙的腾起之势卷上高空,又纷纷坠落,随后交替而来的是闪电,伴随着雷声隆隆。
倾崖倒涧聊一戏,顷刻万物皆涵濡(14)。
只见大雨好像从山崖倾倒下来一般,顷刻之间大地雨水充足,万物都得到了滋润濡养,这正是神龙聊且一显神通。
青天却扫万里静,但见绿野如云敷(15)。
雨过天晴之后,天空就像洒扫过一般,万里平静,只见绿色的原野,如同云锦铺成。
明朝老农拜潭侧,鼓声坎坎(16)鸣山隅(17)。
明天早晨,老农们就会到柏子潭旁祭拜,那时候,欢快的鼓声咚咚鸣响,回荡在山谷之中。
野巫醉饱庙门阖,狼藉乌鸟争残余(18)。
乡野间的巫师酒醉肉饱之后,回到庙中关紧庙门,此刻的庙门之外一片凌乱,乌鸦鸟雀乱飞,争夺被人吃剩下的祭供。
(1)百子坑:也叫柏子潭,在滁城西南三里,旁有柏子庙,为祷雨之所。
(2)嗟:文言叹词,表叹息,嗟叹。
(3)拘:限制,束缚。
(4)须臾:片刻之间。
(5)坛:这里指求雨台。
(6)潭水黑:指潭水深绿。
(7)沉沉:潜伏不动状。
(8)影响:指龙的影子、响动。
(9)疑有无:疑惑而不知道有没有。
(10)瞥:一瞥,一瞬间。
(11)拏空虚:即拿云,神龙上干云雾之意。拏,同“拿”,意为“执取”。空虚:云雾。
(12)輷:形容车声、雷鸣等巨大的声音。
(13)先后驱:指雷电连接不断,仿如互相追逐。
(14)涵濡:沾润,沉浸。
(15)敷:铺开。
(16)坎坎:形容鼓的声音。
(17)山隅:山的一角,山脚。
(18)残余:指为巫师吃剩的谢神食物。
《百子坑赛龙》此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时欧阳修任滁州太守。这一年初,滁州气候本来颇好,但不久便闹起了春旱,太守欧阳修不得不同老百姓一道忙于求雨。此诗即作于求雨无果之时。
此诗写祈雨的情景。也许求雨心切吧,刚刚还是潭水沉沉,毫无动静,可是诗人脑中倏然幻化出乌云四合,神龙腾空,雷轰电走,大雨滂沱,须臾雨过天晴,绿野铺云的景象。单读其诗,似乎是求雨成功,天从人愿,但细味题目,但言赛龙,不言喜雨,便透露出这不过是诗人的想象之词罢了。
诗的最后一句说明了宋代祈雨习惯:宋代的土龙祈雨法中,不允巫觋参加,仪式中也不采用巫术中必用的音乐,而刻意强调庄重、肃穆的气氛,这说明此时巫觋的地位与巫术的影响较前代明显下降。
《百子坑赛龙》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心与同情,也把民间祈雨的情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全诗想象丰富,笔力恣肆,得力于李白诗风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