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劳亭歌

李白 〔唐代〕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文学赏析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劳劳亭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借送别抒发作者自己的伤感,诗中作者自比谢灵运,自矜其才不减于袁宏,感叹孤独寂寞、无人赏识之情。全诗善用蔓草、悲风、秋月等意象,寓情于景,渲染凄凉氛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2)生道旁。

金陵城南面有一座送客的劳劳亭,亭边道旁长满了离离的野草。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3)

自古以来,别情不如长江东流之水,再加上此地的白杨悲风,更伤人情。

我乘素舸(4)康乐(5)(6)咏清(7)飞夜霜。

我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素舸,清霜之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

昔闻牛渚(8)五章(9)今来(10)何谢(11)袁家郎(12)

曾闻昔日的袁虎在牛渚之下咏诗,被谢尚宠遇,而今我之诗才不在袁家郎之下。

苦竹(13)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能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之中。

注释

(1)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三国时吴筑。题注:在江宁县南五十里,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

(2)离离:草茂盛貌。

(3)此地悲风愁白杨:语出《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4)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5)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其袭封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6)朗:声音清晰响亮。

(7)川:指长江。

(8)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

(9)五章:五首诗。

(10)今来:即如今。

(11)何谢:意谓不逊色。

(12)袁家郎:指袁宏,东晋文学家、史学家。

(13)苦竹:竹有淡竹苦竹二种,其茎叶不异,其笋味有别,以其笋味之苦淡而名。

创作背景

《劳劳亭歌》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李白游金陵时。当时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多年,依然有着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因此借劳劳亭送别以抒发自己无人赏识的伤感。

文学赏析

《劳劳亭歌》此诗中李白自比于谢灵运,自矜其才不减于袁宏,寄情于归梦而已。而叹时无谢尚,无人赏识,只有独宿空船。

开篇“劳劳送客”点出送别背景,“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三、四两句抒发感情用了比喻、拟人手法,其中“愁”字把感情进一步推进。五至八句运用典故,诗人自夸山水之趣既同谢灵运,而吟咏之妙又不减袁宏,并感叹无人赏识自己,这里表现了诗人很自信、自傲。最后两句是“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描绘了一个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

诗人寄情归梦,寓情于景,抒发自己孤独寂寞、苦无知音、无人赏识的痛苦情感,从而点明了诗的主旨。诗的结尾描绘了秋夜风吹苦竹的情景,渲染凄凉氛围,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同时,诗人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秋月意象中,用“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作者简介

李白

李白(诗仙)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