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灵时童谣

佚名 〔两汉〕 佚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桓灵时童谣》是东汉末年的一首民谣。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最妙的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秀才(1),不知书。(2)孝廉(3),父别居。

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

寒素(4)清白(5)浊如泥,高第(6)良将怯如鸡。

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注释

(1)秀才:汉代为举士的科目,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

(2)察:选拔。

(3)孝廉:本来是汉代选举宫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合称“孝廉”。

(4)寒素: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清贫。

(5)清白: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为官清廉。

(6)高第: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一说指出身豪门。

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这一制度正式确定。它的具体做法是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根据考察,向皇帝推荐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材,这些被推荐的人一般都是平民或下级官吏。这本来是选拔人材的办法,但在东汉后期腐朽的政治环境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挤陷害,甚至还出现将官职标价出售,公然“卖官”的事。再加上被荐之人往往还要以经过当地世家大族的评议,察举为他们所左右,在这种风气下,所选拔出的人材没有什么贤良的品德与出众的才能。《桓灵时童谣》这首流行于东汉桓帝、灵帝时的童谣,便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揭露与讽刺。

拼音版

huánlíngshítóngyáo

xiùcáizhīshūcháxiàoliánbié

hánqīngbáizhuógāoliángjiàngqiè

作者简介

佚名

佚名

汉代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作者的统称。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