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贺新郎·弹铗西来路》是南宋爱国文人刘过所作的一首词,上片起首以冯谖自比,自己独自向西走,下片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这首词由首至尾,直抒胸臆,挥洒无余,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的感受,全篇以写心情为主。用典明晓。语言清白如话。
弹铗(1)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2)远树。雁信(3)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4)菱花(5)、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我像那个不得志的冯谖一样弹铗而歌,一路西来。行色匆匆地走了十天,一路上几番风雨,坎坷难行。梦中寻找秋天却不见它的踪迹,不想秋天已经来到了这平芜远树上了。秋日南飞的大雁起起落落,而我的家园山河又在哪里呢?西风万里,将我这个羁客的双鬓染上了霜色,对着镜子,我看着镜中自己憔悴的容颜苦笑,青春时光终究还是逝去了。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6),酒酣箕踞(7)。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8)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9)风月手(10),写江东渭北相思句(11)。歌此恨,慰羁旅(12)。
而我这个壮志男儿却依然功业未成。想当年,自己也曾像祖逖一样悲歌击楫,立誓收复中原,酒酣箕踞,悲愤世事。我腰间别着三尺寒光闪耀的宝剑,时不时地在夜里挑灯细看,那时候的心情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我想要呼唤出那个善写风雨的杜少陵,让他为我写下对江东渭北的相思。我将高唱此歌,以解此怅十艮,安慰我天涯羁旅的忧思。
(1)弹铗:《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客在孟尝君家做客,没有得到孟的重视,于是弹着铗歌《归来》。铗:剑。
(2)芜:荒废、杂乱。
(3)雁信:雁儿传信。
(4)把:拿。
(5)菱花:镜子。
(6)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日:“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一说是击筑悲歌。击筑悲歌:《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刺秦王前,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
(7)箕踞:膝头屈起的一种坐法,形状如箕,表示倨傲。
(8)更:怎能。
(9)杜陵:地名,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杜甫曾在此居住。
(10)风月手:此指写诗的能手。
(11)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指杜甫《春日怀李白》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2)羁旅:客居异乡。
刘过作为一位爱国志士,平生以匡复天下,一统河山为己任。他力主北伐,曾上书宰相,痛陈恢复中原的方略,但却不被苟且偷安的当政者所采纳。他自己也屡试不第,一生布衣。因此他浪迹江湖,先是南下东阳、天台、明州,北上无锡,姑苏、金陵;后又从金陵溯江西上,经采石、池州、九江、武昌,直至当时南宋前线重镇襄阳。这首《贺新郎·弹铗西来路》大约写于词人西游汉沔(今武汉)时。
上片开头四句直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作者运用“弹铗”的典故,写出自己浪迹江湖依人作客而得不到主人重视所产生的愤恨。因此才怀着愁苦,冒着辛苦而西来,足见其处境的可悲。从而也唤起他对家乡的思念。“梦里寻秋”四句承“西来路”,说他在外地漂流,梦里也思念家乡,寻找家乡的秋色,却一直未见到,醒来只见秋色在远离家乡的“平芜远渚”。这种想见的却见不到,真正见到的又不是想见到的家乡景物的矛盾,表达了思乡之切。因而不禁使他发出“家山何处”的慨叹,表示对流浪生活的极度苦闷。“万里西风”两句则直写漂泊生活的悲凉。在萧瑟的西风中奔波,弄得颜容也憔悴不堪,他想摆脱这种现状;“自笑”便是对这种生活的嘲弄和否定。作者并非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出于不得已,是家乡留不住他。“留不住”两句交代别离家乡浪迹江湖的原因和时间。他如此思念家乡,但家乡能留住他。实际是朝廷不采纳他的抗金方略,出于愤慨而离开家乡的,只是不便直言而已。因此他离乡是隐含着政治上的原因的。委婉地透露他对国事的关怀。
下片从眼前的可悲处境中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怨恨。换头三句追忆当年自己力主抗金北伐的豪情,真有不可一世的气概。这的确是令人赞赏的。“男儿事业无凭据”,在他看来,男儿大丈夫就应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作者自比于东晋时北伐中流击桨发誓的祖逖,表明自己是有恢复中原的决心和行动的,也是时刻向往的。只是如今尽管杀敌报国的雄心不减当年,腰佩宝剑,还“时解挑灯夜语”,却仍是得不到重用。时光流逝,人渐衰老,生活又穷困潦倒、到处漂泊,再不能上前线去抗金了,使他忍不住“对灯花弹泪”。眼前的状况与“当年悲歌击楫”的豪情相对照,真是满腔悲愤无处倾吐。所以他在结尾四句中又以李白自比,希望有像杜甫那样的能人,理解他,同情他,并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思乡之苦和壮志难酬之恨,以安慰他这颗旅居异乡人的心。从这样的期望中展示他长期漂泊在外的深深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