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琵琶羯鼓相追续,白日君心欢不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明皇秉烛夜游图》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就图画所绘,极写唐玄宗李隆基沉溺女色宴乐情景,最后以其晚景凄凉作结,生出讽谕题旨。婉而多讽,意境和谐,叙写明快而转折自然,为其艺术特色。全诗不胶着于静态画面的摹绘,能够放开笔触,驱遣想像,从夜宴的热烈场景,一直伸展到烽火战乱的惨状与凄凉的晚境,并在这乐极生悲的变化过程中,寄寓着讽喻垂戒的用心。这实际上是将咏史感事的笔意引进了题画领域。诗篇所叙内容跨度虽大,章法却很严密,不仅前后比照鲜明,而且通首用烛火作引线,转折过渡,贯串首尾,颇见匠心。至于语言明丽,铺叙生动,音声和美,情思宛转,以及逐章转韵、平仄相间的格式,承受自元白“长庆体”,也增添了诗的魅力。全诗从白居易《长恨歌》化来,但无一语相袭,显示了作者在诗歌艺术上的不凡功力。
华亭楼头日初堕,紫衣催上宫门锁。
华萼相挥楼头的太阳刚下山,宦官已经催促锁上宫门。
大家今夕燕西园,高爇银盘百枝火。
皇上今天晚上在西园设宴,高高燃起银盘上的百枝火。
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
喧闹得连海棠睡不安稳,灯光照着红妆显得更加分明。
满庭紫焰作春雾,不知有月空中行。
整个庭院灯火辉煌像春雾一样,看不见空中还有月亮。
新谱霓裳试初按,内使频呼烧烛换。
刚谱成的霓裳羽衣舞正尝试弹奏,内使不断叫换蜡烛。
知更宫女报铜签,歌舞休催夜方半。
负责时间的宫女报告铜签,歌舞正欢不要催促才夜半。
共言醉饮终此宵,明日且免群臣朝。
皇上说今夜要大醉并通宵,明天暂且让大臣不用上朝。
只忧风露渐欲冷,妃子衣薄愁成娇。
只是担忧风露渐冷,妃子受寒而现出令人爱怜的娇姿。
琵琶羯鼓相追续,白日君心欢不足。
琵琶羯鼓各种乐器竞相演奏,皇上白天欢乐不会满足。
此时何暇化光明,去照逃亡小家屋。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时间化成光明烛,去照耀逃亡百姓的小屋。
姑苏台上长夜歌,江都宫里飞萤多。
想当年夫差在姑苏台上长夜欢歌,隋炀帝在江都宫里放飞萤。
一般行乐未知极,烽火忽至将如何。
这是一样的行乐不知道限制,战乱突然发起那又该怎么办呢?
可怜蜀道归来客,南内凄凉头尽白。
可怜皇上成了蜀中的归来客,在兴庆宫内晚景凄凉头发全白。
孤灯不照返魂人,梧桐夜雨秋萧瑟。
孤灯再照也见不到返魂人,深秋夜里雨打梧桐显得更加萧瑟。
唐玄宗李隆基偏宠贵妃杨玉环,竟至荒政误国,此事为历代文人注目,以致据以为题材写了不少诗文,并有绘画、戏剧,都以李、杨关系为主要题材。不同的作者从各自的立场、视角看待李、杨关系,所持的观点不尽相同: 有的认为“昏君亡国”,有的认为“女色亡国”,也有的认为祸乱与杨妃无关,也有的赞扬李、杨爱情。高启这首《明皇秉烛夜游图》,也是为谴责李隆基的荒淫误国而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