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漂泊,直到蜀中才暂时安定下来。连年的战乱使骨肉不得团聚,诗人月下思家,白日忆弟,倦极而眠。听到唐军河阳大捷的喜讯,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全诗抒发了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殷切期望。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沉郁顿挫,言近旨远,辞浅情深,尤其是颈联巧妙运用细节描写,以景托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洛城(1)一别四千里(2),胡骑(3)长驱(4)五六年(5)。
我离开洛阳辗转漂泊了四千里之遥,安史叛军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时间。
草木变衰(6)行(7)剑外(8),兵戈阻绝老江边(9)。
草木由青变黄我西行来到剑阁之外,烽火阻断归程只能渐老在锦江岸边。
思家步月(10)清宵(11)立,忆弟看云(12)白日眠。
思念家乡踏着月色伫立在清辉冷夜,惦记兄弟仰看行云因疲倦白昼即眠。
闻道(13)河阳近乘胜,司徒(14)急为(15)破幽燕(16)。
听说河阳近来已经攻克正乘胜追敌,李司徒应一鼓作气捣贼巢拿下幽燕。
(1)洛城:即洛阳,杜甫的故乡。
(2)四千里:约数,泛言距离之远。洛阳距成都约三千里。
(3)胡骑: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4)长驱:长途驱驰。
(5)五六年: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至此时已有五年。
(6)草木变衰:指秋季。衰:衰落,凋零。
(7)行:行走,来到。
(8)剑外:剑阁以南,即蜀地。以长安为中心,蜀地在剑阁之外,故称剑外。
(9)兵戈阻绝老江边:谓因为战乱,自己无法归乡,只能终老异乡。江边:指锦江边。
(10)步月:月下漫步。
(11)清宵:清静的夜晚。
(12)看云:遥望白云。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二句互文,形容望远怀人,日夜无休,故行为颠倒。
(13)闻道:听说。河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州市西。
(14)司徒:指李光弼。至德二载(757),李光弼破贼将蔡希德,加检校司徒。乾元二年(759)十月,李光弼大军赴河阳,大破贼众。上元元年(760),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5)急为:急速做某事。
(16)破幽燕:指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幽燕(yān):指范阳一带,为安史叛军的巢穴。范阳在唐以前为幽州,战国时属于燕国,故称幽燕。
《恨别》该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秋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乾元元年(758)冬,杜甫由华州回洛阳。次年春,在洛阳东的陆浑庄故居小住,又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再未能回到洛阳。杜甫写下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五六个年头。其间战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唐军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叛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在成都听到前线传来胜利的消息,抚今追昔,有感于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写下《恨别》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