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池上纳凉》是清代词人项鸿祚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的是夏日的夜晚,词人在庭院荷塘边乘凉消暑的闲适场景。上片写夜的宁静清幽。下片刻画乘凉时的心情。夏末纳凉,临水扶醉,听荷塘一阵雨过,想到过了今夜,这声音即将变做秋声。自是词人体物感时情怀,然于闲适中亦微含愁意。词人善于以传神之笔,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如画的境界。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爽朗工致。
水天清话(1),院静人销夏(2)。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
蜡炬(3)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
醉来扶上桃笙(4),熟罗(5)扇子凉轻。
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
一霎(6)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1)清话:清新美好的意思。
(2)销夏:消除暑气,即纳凉。销一作“消”。
(3)蜡炬:蜡烛。
(4)桃笙:竹簟。据陈鼎《竹谱》载,四川阆中产桃笙竹,节高皮软,制成竹席,暑月寝之无汗,故人呼竹簟为桃笙。
(5)熟罗:丝织物轻软而有疏孔的叫罗。织罗的丝或练或不练,故有熟罗、生罗之别。
(6)一霎:一会儿。
《清平乐·池上纳凉》这首词创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项鸿祚自幼天资聪援,善于著文。他填词很讲究音律,虽内容大都是伤春悲秋之作,然却以古艳哀怨的词风著称于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这首词作是词人借描写夏夜在庭院纳凉的情景,抒发出几分对人生的哀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