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明代〕 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目录
作品原文 作品简介译文注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作品简介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一支祖国统一的赞歌,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家一统、天下太平的向往。前八句描写了从台上眺望时所见景色,次四句承上叙述自己的怀古之情,接着八句是说从三国到六朝以这个地方为舞台发生了多次战乱,最后四句赞颂了朱元璋的新王朝并以祈愿和平作结。全诗笔力雄健,音韵铿锵,舒卷自如,气势纵横。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3)

滚滚长江由万山中奔来,巍峨的山势和江水一道由西向东。

钟山(4)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5)

唯独钟山像巨龙由东向西,似与江流相对抗,想要乘着长风破万里巨浪。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长江和钟山争雄各不相让,山川壮美构成险要的地势。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6)

秦始皇白白地在这里埋了黄金,而金陵龙盘虎踞,至今依然一派郁郁葱葱的雄伟气象。

我怀郁塞(7)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8)

我心怀郁闷怎么能得以释怀,尽情饮酒后走上雨花台。

坐觉(9)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突然觉得凭吊怀古之思,远远地从荒烟落日中走来。

石头城(10)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金陵城下而怒涛滚滚,即使有无数勇猛的骑兵在,谁人敢渡?

黄旗入洛(11)竟何祥,铁锁横江(12)未为固。

孙皓去洛阳顺应天命究竞是何征兆,在长江险要处设置铁链也不可能坚不可摧。

三国(13),后六朝(14),草生宫阙何萧萧(15)

建都金陵的吴国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宫段里野草丛生,一派荒凉景象。

英雄(16)乘时务割据(17),几度战血流寒潮。

多少英雄夺取金陵,割据称雄,多少次酿成流血大战。

我生幸逢圣人(18)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19)

我此生幸运地遇到圣人在南国兴起,战乱刚刚平息,国家正致力于休养生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20),不用长江限南北。

从此全国得到统一,长江也不用再来阻隔祖国的南北。

注释

(1)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2)雨花台:在南京市南聚宝山上。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落花如雨,故名,这里地势高,可俯瞰长江,远眺钟山。

(3)山势尽与江流东: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4)钟山:即紫金山。

(5)欲破巨浪乘长风:此句化用《南史·宗悫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6)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藏。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王,通“旺”。

(7)郁塞:忧郁窒塞。

(8)城南台:即雨花台。

(9)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10)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11)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12)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攻破。

(13)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

(14)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

(15)萧萧:冷落,凄清。

(16)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

(17)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

(18)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

(19)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20)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

创作背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此诗作于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明代开国未久之际。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拼音版

dēngjīnlínghuātáiwàngjiāng

jiāngláicóngwànshānzhōngshānshìjìnjiāngliúdōng

zhōngshānlóng西shànglàngchéngchángfēng

jiāngshānxiāngxióngxiāngràngxíngshèngzhēngkuātiānxiàzhuàng

qínhuángkōnghuángjīnjiācōngcōngzhìjīnwàng

huái怀yóukāijiǔhānzǒushàngchéngnántái

zuòjuécāngmángwànyuǎnhuāngyānluòzhīzhōnglái

shítóuchéngxiàtāoshēngqiānqúnshuígǎn

huángluòjìngxiángtiěsuǒhéngjiāngwèiwéi

qiánsānguóhòuliùcháocǎoshēnggōngquèxiāoxiāo

yīngxióngchéngshízhànxuèliúháncháo

shēngxìngféngshèngrénnánguóhuòluànchūpíngshìxiū

cóngjīnhǎiyǒngwéijiāyòngchángjiāngxiànnánběi

作者简介

高启

高启

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他的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他的诗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参考资料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