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
遥闻齐鲁郊,谷麦等人长。
目营青岱云,足辞辽海霜。
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望。
春秋社燕雁,封泪远寄将。
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
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
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
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
桃花知我至,屋角舒红芳。
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
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
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
圣恩许归赎,携钱负橐囊。
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徬徨。
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
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
其儿知永绝,抱颈索我娘。
隋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
上堂辞舅姑,舅姑泪浪浪。
赠我菱花镜,遗我泥金箱。
赐我旧簪珥,包并罗衣裳。
好好作家去,永永无相忘。
后夫年正少,惭惨难禁当。
潜身匿邻舍,背树倚斜阳。
其妻径以去,绕陇过林塘。
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
儿啼父不寐,镫短夜何长。
《还家行》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前十句写逃荒者辞墓归故乡的情况,紧接着十四句写逃荒者归故乡修整残破屋宇后的情况,再接着十句写逃荒者赎故妻时故妻想到要和后夫及幼子离别的矛盾心情,之后四句写故妻幼子不忍其母离开的情况,再之后八句写故妻和其新夫的父母告别的情况,最后十句写故妻离开后其新夫痛苦难耐的情况。全诗感情起伏跌宕,感情脉络随事件情节和叙述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写来悲喜交织,摇曳多姿,抒情性很强。
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
用沙土埋葬了一同逃荒而逝去的亲友后,幸存的人都准备回故乡了。
遥闻齐鲁郊,谷麦等人长。
因为在遥远的外地就听说故乡山东的郊外上,庄稼长得和人同高了。
目营青岱云,足辞辽海霜。
目光遥望着青州和岱岳的云,脚步离开了辽东海边。
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望。
离开前在亲友的坟前下拜后痛苦一场,因为将永远不能前来祭拜。
春秋社燕雁,封泪远寄将。
以后也只能托春去秋来的燕和秋去春来的雁,把思念的眼泪带到坟前。
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
回到故乡后家里还有什么?除了四面墙壁陡立外便空无所有。
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
井底的蛙跳到厨房的灶上,狐狸则占据了我的床。
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
我于是赶走狐狸,堵塞老鼠的洞穴,把庭院和堂屋打扫干净。
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
然后将湿润的泥土涂上破旧的 墙壁上,再把草下的新黄土覆盖在嫩草上。
桃花知我至,屋角舒红芳。
桃花好像知道我要归来一样,在屋角默默吐露红色芬芳。
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
旧时的燕子也为我归来欢愉,竟在空梁上轻声细语一样。
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
蒲塘中的水因春回而变暖,不时有成双成对的鸳鸯飞出。
念我故妻子,羁卖东南庄。
想起我原来的妻子,还典押在东南庄。
圣恩许归赎,携钱负橐囊。
恰逢皇帝允许赎回,于是背着钱袋前去赎回。
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徬徨。
妻子听说丈夫到来时,既惊喜又彷徨。
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
虽然新夫并非不良之人,但她还是以夫妇之义与故夫团圆。
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
于是抛下吃奶的孩子,像被抽刀割着肠子一样。
其儿知永绝,抱颈索我娘。
孩子知道要和母亲永别,于是缠着母亲的脖子不放。
隋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
摔在地上就不住地打滚,满面的泪水中夹着泥土。
上堂辞舅姑,舅姑泪浪浪。
但仍走上厅堂与公婆告辞,公婆都泪流不止。
赠我菱花镜,遗我泥金箱。
送了她一片背后铸有菱藻等图案的铜镜,以及一个用金粉描画的箱子。
赐我旧簪珥,包并罗衣裳。
还有用过的簪子和耳环,以及好几个罗列在一起的衣裳包。
好好作家去,永永无相忘。
还宽慰她道:“以后好好持家,永远不要相忘。”
后夫年正少,惭惨难禁当。
新夫正是个血气方刚的少年,难以忍受这羞惭而凄惨。
潜身匿邻舍,背树倚斜阳。
所以藏身在领居家,背靠大树而立于夕阳之下偷看妻子归去。
其妻径以去,绕陇过林塘。
妻子已经径自离去,绕着田埂经过山林和水塘。
后夫携儿归,独夜卧空房。
新夫带着儿子回到家中,夜里独守空房。
儿啼父不寐,镫短夜何长。
儿子啼哭不止使得新夫彻夜难眠,燃灯何其短而夜何其漫长啊!
此诗作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当时潍县饥民由关外陆续返乡,一位山东的农民,逃荒到辽东,他的亲人,有的死后埋葬在辽东。后来他听说山东灾荒解除,于是回到家乡,但他的妻子,已典卖给他人,又与后夫养了儿子。他备钱去赎回妻子,出现了一幕矛盾、复杂,既是团圆、又是惨别,既令人同情当事者、又令人诅咒社会环境的景象。诗人为纪其事而创作此诗。
此诗分两部分,前二十四句为第一部分,叙述逃荒者洒泪告别昔日一起外出逃荒、而今长眠异域的乡亲,怀着欣喜的心情返回家园,在几乎已经沦为废墟的土地上勤快地劳作,使生活重新漾起生机和乐趣。前十句叙述逃荒者萨墓归乡,抒写了逃荒者既为自己生还而庆幸,又为死去的同伴而哀伤的复杂感情。其中,起笔的“死者葬沙漠,生者还旧乡”二句将死者和生者对比写来,映衬鲜明,有力地突出了死者的可悲和生还者死里逃生的幸运。紧接着的“遥闻齐鲁郊,谷黍等人长”二句写家乡丰收有望,灾情好转,交代了逃荒者返乡的原因。再接着的“目营青岱云,足辞辽海霜”二句写逃荒者远望山东故土,急欲离开辽东早日归去。之后的“拜坟一痛哭,永别无相望。春秋社燕雁,封泪远寄将”四句则写逃荒者临行之际,未曾忘记那些身死异地的同伴,他怀着永别的悲痛心情,到死者坟前一一哭拜,并表示返乡之后,将要托燕,雁传递泪书,以慰死者孤苦寂寞之魂。后十四句写逃荒者修复家园的情景。其中,“归来何所有?兀然空四墙。井蛙跳我灶,狐狸据我床”四句写逃荒者返家后所见荒凉景况,以一个破败零落、久无人居的家园衬托出逃荒者的无限伤情。再接着的“驱狐窒鼯鼠,扫径开堂皇。湿泥涂旧壁,嫩草覆新黄”四句写逃荒者重新收拾和整理荒废的家园;继以“桃花知我至,屋角舒红芳。旧燕喜我归,呢喃话空梁。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六句景物描写衬托出逃荒者重振家园的喜悦心情。
以“蒲塘春水暖,飞出双鸳鸯”作为过渡,此诗灵便而自然地转入了第二部分,历叙逃荒者赎妻及妻子与新夫一家凄惨离别的情景,这是全诗的重点所在。修复家园后,逃荒者“携钱负橐囊”,去东南庄赎回自己过去被迫卖掉的妻子。这位妻子“且喜且旁徨”,悲喜交集,进退两难,思想上十分矛盾而痛苦——她“大义归故夫”,得以和故夫破镜重圆,重建旧家,这固然是一喜,一个“喜”字更是表明她对故夫依然怀有感情。可是考虑到这种团聚意味着与新夫和亲生婴儿相离异,又使她感到惆怅和痛苦。自从她来到新家以后,已经逐渐习惯了和新夫在一起生活,而且已对新夫产生了相爱之情,可以想见,假如不是故夫还家,她与新夫一定会长久愉快地生活在一起。这是她产生“彷徨”的第一个原因。在她感情的天平上,一边是对故夫的感念,一边是对新夫的眷恋和对孩子的爱怜,如果一定要作出去或留的选择,就她个人的感情来说,自然会更倾向于留,尽管这样一来,不能和故夫团聚也会引起她内心的不安,但毕竟这种痛苦要来得轻缓一些。可若真如此行事,在当时就会被认为是不义的举止。而且,与皇帝的“圣恩”也相违忤,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客观的情势不可能使她作出更合乎自己个人感情意愿的选择,这是引起她心灵磨撞的根本原因。接着的“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其儿知永绝,抱颈索阿娘。堕地几翻覆,泪面涂泥浆。上堂辞舅姑,舅姑泪浪浪”八句便真实而细腻地写出了这位妻子与新夫家被迫离别时的悲惨情景。“赠我菱花镜,遗我泥金箱。赐我旧簪珥,包并罗衣裳。‘好好作家去,永永无相忘’”六句通过写新夫家赠物给她,嘱咐她“好好作家去,永永无相忘”,表明了新夫及其家人通情达理,十分体谅逃荒者及其妻子,宁可以自己的家破去促成故夫与故妻的团圆。最后六句则专写新夫一家的悲剧。年纪轻轻的新夫,深为妻子的离去而悲伤。他藏身于邻驿家门前,背靠大树而立于夕阳之下,偷偷地目送妻子归去。这里,“惭惨”二字写得十分贴切。其后,他带着小儿回到家中,夜里独守空房。小儿因失去母亲而啼哭不止,弄得新夫彻夜难眠,痛苦不已。末句“灯短夜何长”,以“愁人知夜长”的特殊心理写出了新夫作为“鳏夫”的凄凉况味,显现了他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表面看来,新夫的家庭悲剧是由妻子归故夫所造成的;实质上,这是由饥荒造成的,是由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造成的。无论是故夫先前的家庭悲剧,还是新夫现在的家庭悲剧,都是如此。特别地,除了写夫妻离散的哀怀愁绪之外,诗中还写了两个恻恻感人的场面:一是母子分手,二是媳妇与舅姑(公公、婆婆)诀别。前者通过幼儿抱颈索娘,堕地嚎啕的剧烈动作,直露地宣泄哀痛;后者则以老人遗赠物件,宽语相慰,含蓄地流露其内心的酸楚。
总之,全诗感情起伏跌宕,叙事中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开头写逃荒者准备返乡的喜悦,接着又写拜别已故难友坟墓的悲伤,再写返乡后看到家园荒废的凄怆,继而又写收拾好家园的欣喜,以下又转写其妻离别的痛楚,舅姑送别儿媳的依恋,最后写新夫独居的忧戚。诗的感情脉络随事件情节和叙述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写来悲喜交织,摇曳多姿,抒情性很强。特别地,诗中用较多篇幅描述新夫一家的痛苦,在客观上对当时社会规定的所谓“大义”表示了怀疑,可谓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传统伦理规范的某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