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李陵咏》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从李陵“三代将门子”的出身落笔,着重描写他对敌作战的勇敢精神,表现他对汉室的忠心,对他的不幸结局表示同情。全诗语言质朴流畅。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汉朝的李将军,三代都是将门虎子。
结发(1)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刚刚成年就颇具兵法奇策,年纪轻轻已具壮士气概。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长驱直入追逐塞上的匈奴人,深入单于的壁垒中。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旌旗面对面地陈列,响起悲壮的军乐声。
日暮沙漠陲(2),战声烟尘里。
太阳在沙漠的边陲落下,烟尘里依然不断传出战争的喧嚣。
将令骄虏(3)灭,岂独名王(4)侍。
计划一举歼灭骄横的胡虏,而不只是消灭匈奴王的侍从。
既失大军援,遂婴(5)穹庐(6)耻。
然而失去了大军的援助,于是背负上了投降游牧民族的耻辱。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从小就蒙受汉庭的恩德,怎能忍受坐下来思考这种屈辱?
深衷欲有报,投躯(7)未能死。
内心期待着自己能够报效朝廷,没能舍身就死。
引领(8)望子卿(9),非君谁相理。
殷切期望子卿你啊,除了你谁还能理解我呢?
(1)结发: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2)陲:边疆、靠近边界的地方。
(3)骄虏:骄横的胡虏。
(4)名王: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
(5)婴:缠绕。
(6)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7)投躯:舍身;献身。
(8)引领:伸颈远望。多用来形容期望殷切。
(9)子卿: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得以获释回汉。
王维创作《李陵咏》此诗时,年仅十九岁。王维读史有感,为英雄李陵蒙冤所震撼而作此诗。
史上有多少英雄忍辱负重,有多少英雄蒙冤不悔,惟盼有人知情,有人申辩。摩诘读史有感,为英雄李陵蒙冤所震撼。
此诗从李陵“三代将门子”的出身落笔,着重描写他对敌作战的勇敢精神,表现他对汉室的忠心,对他的不幸结局表示同情。李陵字少卿,西汉名将李广之孙。善骑射,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两千余里……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与单于相遇。单于以骑八万围击陵军,陵且战且走,杀伤匈奴万余人。后矢尽道穷,遂降匈奴。面对英雄李陵的遭遇,19岁的摩诘无可奈何地喊出了——谁雪英雄穹庐耻(穹庐:毡作的大型圆顶帐篷,穹庐耻:遭遇同居穹庐即投降匈奴的耻辱)的呐喊!
摩诘的呐喊为何是无可奈何呢?此诗末四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样的情绪:“深哀欲有报,投驱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理:申辩)?”当年李陵降匈奴后,汉武帝甚怒,问太史司马迁,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说,李陵不死,应该是希望得当以报汉,从而怒触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但为完成《史记》创作司马迁只好忍辱负重。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单于多方胁降,武皆不为所屈,遂被留匈奴凡十九年,昭帝时还汉,拜典属国,陵与武素厚,单于尝令陵说武降,武不从,后武归汉,陵曾置酒与之诀别,泣下数行,李陵已感到苏武尽管知己,却申辩渺茫。是啊,司马迁尚不能为李陵相申辩,何况苏武又怎能为李陵相申辩呢?当英雄这“唯一”愿望都无法实现时,不仅令人哀叹,亦足令鬼神饮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