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沁园春·恨》是清代词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词上片通过“焚”“烧”“椎”“裂”“毁”“抹”等几个动词勾出作者激愤决绝的神态,通过发泄以解心中之痛。下片通过描述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简陋的居住环境表达出对不公世道的恨。这首词形式严谨,颇具美感,看似放荡不羁,其实遵守格律甚严,景物渲染生动形象,词语通俗,用典活脱。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2)断,煞(3)他风景;鹦哥煮熟,佐(4)我杯羹。焚砚烧书,椎(5)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6),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7)。
花是无知的,月是无聊的,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把茂盛的桃树砍断,减损他的风景,把吟风咏月诗人讴歌的鹦哥煮熟,做下酒菜。焚烧砚台书籍,捶坏琴撕毁画,销毁所有的文章抹去所有的功名。我荥阳郑家原本就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只靠教歌度曲,乞食与人,也能自自在在地活下来。
单寒骨相(8)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9)。看蓬门(10)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11)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12)百幅,细写凄清。
自己天生的单寒骨相没法改变,头戴席帽身着青衫的瘦弱寒酸相为人所笑。长期居住于破巷之中,住处蓬门秋草,窗户不严挡不住风雨,夜夜伴随孤灯度过。难道老天爷还要封住词人之口,连叹气都不允许吗?疯狂至极,于是取出乌丝栏百幅,细细写出心中凄清之恨。
(1)沁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一十四字,平韵。
(2)夭桃斫:夭桃:茂盛的桃树。斫:砍。
(3)煞:同“杀”,减损。
(4)佐:辅助。
(5)椎:捶。
(6)荥阳郑:郑板桥的自称,以表对封建礼法的蔑视。“荥阳郑”指郑元和的故事。荥阳郑生本宦家之子,与妓女李娃恋爱,金钱被老鸨设计掏空,靠帮人唱丧歌糊口。后来又沦为乞丐。李娃于心不忍,不忘旧情,予以搭救,帮助他考上功名。唐白行简《李娃传》即叙其事。郑板桥对这个风流韵事,然而近于子虚乌有的元祖十分敬佩,在作品中曾三次提到他。
(7)风情:旧指男女相爱的情怀。
(8)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旧谓骨相好坏,注定人一生的命运。
(9)席帽青衫太瘦生:席帽青衫:明清科举时儒生或秀才的服装。太瘦生:即太瘦。生:语助词。
(10)蓬门:蓬门、破巷:贫者所居。
(11)箝:通“钳”,钳制。
(12)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
《沁园春·恨》这首词是作者出仕前,中年落拓扬州时所作,时间大约是雍正七年(1730年)。这首词是为表达愤世妒俗之情而作。